17.观察感受
因为朱传茗是“大牌”,因此凡是底子好的学生就给朱传茗,无论你将来是唱闺门旦,还是转行唱正旦、青衣,或者是花旦、刀马旦,都要到朱老师这里来打基础。基础打好了,无论演什么都不一样。
当年分在朱传茗一组的有张洵澎、华文漪、岳美缇、蔡瑶铣、杨春霞、王君惠、王英姿、、周雪雯、顾凤莉、黄美云、谭锦蓉等十多个人,数十年后的今天,这些人大多都成了著名演员,有的荣获过“梅花奖”“白玉兰奖”;有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等。这些人都是在朱传茗的悉心哺育下成长和成材的,得益于朱老师打下的扎实基础。
可见,“奶师”对初学的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朱传茗不仅是“大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从新旧两个社会、昆剧所遭受的种种境遇中,有深切感受:解放了,他们再也不用飘零,再也不用受欺。政治翻身了,人格提高了,摆脱了贫穷,远离了失业。师兄弟当中,大部分被当上了老师,少数人当上了各种剧团的技导,更有人当上了政协委员。他懂得好坏,知道感恩;他不是当年戏班子里的师父,而是为新中国培养自己接班人的老师,他(们)怀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怀有一股无比的热情,要把这群天真的孩子,培养成为承上启下的昆剧“传”人。
朱传茗不仅是一位“名师”,更是一位“明师”。朱传茗本人“身高马大”,担任“昆大班”老师的时候,朱传茗已经四十多岁,一个富有招牌性的“高鼻子”,一双深陷在眼眶中的大眼睛;早已没有了当年杨贵妃的妩媚,早就失去了豆蔻杜丽娘的丰采。然而,他坚实脆亮的笛声,声声呼唤着现实生活中这些少女的心。
朱老师明智得很,一直说“我是男旦,你们学闺门旦的,要看那些太太、小姐她们走路、端坐,乃至她们待人接物、一笑一颦的气质”。因为在旧社会,他们经常会到一些大户人家“唱堂会”,甚至还要给一些大户人家拍曲讲戏,接触的这些票友,都是家中有钱的富户太太、小姐。耳濡目染,这些有钱人家的女性是如何站立、如何走步、如何轻声轻气说话的神态……都记忆在他的脑子里,使他们塑造舞台形象时有了生活依据。而作为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显然在这方面是有不足的。闺门旦要展现这些贵妇人家的女性,身段上如何用腰,前腰后腰,左右旁腰,如果错了的话就误导了,做出来的腔调就不对了。朱传茗强调闺门旦的女性特性,从腰到背都要“立”起来,哪怕坐在那里腰也“立”起来,有时要用左旁腰、有时要用右旁腰,这就是在台上的“女人相”。切忌用后腰挺胸起来,整个身子显僵。不要说丹田气上不来,身形也不美。虽然他是男旦,但却教女学生要避免“男相”。
新中国成立以后,还有一些外国人没有离开上海,所以,朱传茗就要这些女孩子到霞飞路(现淮海路)去看看,“这些小姐、太太穿着高跟皮鞋、穿着旗袍是怎么走路的”。朱传茗要求孩子们感受富家小姐的感觉,他引导得是对的。因为昆曲闺门旦塑造的都是妙龄少女,是要去看看、感受的。后来言慧珠老师来到戏校担任副校长。朱传茗又说,“好哉,好哉!小姐、太太全在言校长身上,你们只要看言校长就好了”。
朱传茗老师的“明智”还在于,他从来不掩饰自己的不足的同时,会指引你去找相关的老师弥补不足。就说“圆场”吧,朱老师对张洵澎说,你跟沈枫老师去学圆场。因为朱传茗老师人长得高,他走台步需要大,可以沉下来些。而“圆场”的要求是要膝盖沉下来的,步子很小的。只有很好的“圆场”才能在舞台上表现出人物的各种身姿和步态。
戏曲界有“先看一步走,再看一张口”的艺诀。因为演员在舞台上的一切动作,都要靠着步法的优劣,对于唱、念、做、表、都有影响。尤其昆曲艺术是又唱又舞的载歌载舞形式,演员在台上根据行当、人物的不同,有各种各样的步法,如雀步、垫步、蹉步、云步、快步、慢步、醉步、病步等等,这些姿势各异的步法,在使用上却有其不同的规格、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