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大众化影院而言,微影院逐渐进入人们视野也许是一次个性化定制与爱好多样化的“狂欢”。就像今天的文化市场上,已经悄然出现了诸如微电影、微视频、微书屋和微阅读等各类人文现象,“微”的出现频率不再是微乎其微,甚至开始向传统的主流领域不断蔓延,意在分得其中的一杯羹。
微影院的出现其实并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过去的普通录像厅,即被视作是早期微影院的雏形。而许多家庭营造的客厅影视功能区,同样保留了微影院的各项基本要素。不过,这些通常的微影院许多并不成熟,大都只是为了纯粹的观看而设置,与大众化影院的视听效果相差甚远,又由于相应配套设施的局限性,它的“火”许多时候只能是暂时的,甚至比预计的寿命还要短。从实际情况来看,亦是如此。
当然,社会上的普通录像厅和家庭里的客厅影视功能区逐渐淡化直至消失,主要受到播放技术升级、环境条件变化和欣赏体验要求等诸多因素制约,毕竟它们的身临其境感与影院相比还是有很大的欠缺,但观众的个性化喜好并未就此泯灭,一旦遇有合适的土壤仍会生根发芽,观众是不会主动放弃这样的机会的。
观众的个性化定制,说明了市场对微影院的需求一直存在,只是没有达到一定的条件,也就泛不起层层的涟漪。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需求已从一开始的纯粹满足观看型向多选择轻松享受型方向过渡,因而微影院配置的许多设施,都要能够符合大众化影院乃至豪华影院的要求。在视听感受、立体音响和环境烘托上,几乎或完全不亚于大众化影院。以此为前提,满足小范围内观众的个性化意愿。
被称之为私人影吧或影咖的微影院,在装饰上通常以豪华见长,以温馨弥漫空间,以舒适来吸引观众,同时在观赏效果上与大众化影院不相上下,观众少则可以一二人,多则五六人也没问题,不仅汲取了大众化影院的各种元素,而且由于个性化定制可以从主题包厢中寻找到最佳空间,从而为有这方面观看需求而又不想受外界过多打扰的观众提供了一个清静场所。尤其是个性化的主题小包厢,品茗或喝咖啡、吃点心,尽可随心所欲,不用再顾忌周边人的反应,这也成为微影院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的一个“推动力”。
虽然有人以为家庭投影仪也应是微影院的某种扩展,抑或是娱乐业中的KTV同样有着微影院的某些功能,可是它们在这方面的使用率其实并不高。前者需要考虑屋内墙面大小、座位安放和光线明暗等因素,通常难以得到很好满足,视听效果无形中就打了一定折扣;后者则由于受环境因素局限,以及沙发连成一体拖累,需要改造升级才能满足要求。即便如此,它们为微影院进一步拓展空间还是打开了新的思路。
然而,尽管大众化影院似有越来越向小型化变化的趋势,并有慢慢朝微影院靠近的倾向,然一旦模糊了彼此的界限,对微影院来说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微影院较之于大众化影院,无论是客源、人气还是最新影片都有待深入挖掘,否则也有可能像当年普通录像厅和家庭里的客厅影视功能区那样,最终成为“短寿”的牺牲品,这就有点可惜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众化影院与微影院争夺客源与人气的巨大潜力,譬如将原先大礼堂式的影院主动让位于一个个多功能放映厅,其本身就是观众个性化定制需求的自然反映,微影院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伴随着这种趋势的不断深入,微影院在扩大市场份额中出现的一些困难需要尽早未雨绸缪,做好相应“文章”,因为观众的喜好和选择是检验微影院最终成败与否无法忽略的依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