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嘉定区残疾人工作不断取得喜人成果。继陆续创建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和全国首批“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区”后,2016年,嘉定区政府残工委又被国务院评为“十二五”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请您谈谈嘉定区政府在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中,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章曦:嘉定区委、区政府把残疾人事业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残疾群众的获得感作为考量政府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五年来,投入资金1.35亿,相继把残疾人安居工程、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人养护体系建设、残疾人网络就业创业、街镇阳光家园建设列入区政府实事工程和区政府重点工作,切实提升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生活水平。
记者:今年1月,投资1个亿的嘉定区残疾人综合活动中心“阳光天地”历经两年多建设正式启用,成为全市16个区级残疾人综合活动中心中面积最大、功能设施最齐全、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一个。这样的大手笔值得钦佩,嘉定区政府对此是怎样考虑的?
章曦:嘉定有2.3万名持证残疾人,如何顺应残障朋友需求、为他们提供精细化、专业化、智能化服务,是我们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建筑面积达到8000㎡的阳光天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落成开放,体现了党和政府“民生优先”的立党、执政理念。
在运作机制上,我们突破原有思维,敞开大门,吸引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引进7家专业服务机构入驻,以社会化运作模式,为全区残障朋友提供综合服务。与此同时,全区12个街镇都建有约2000㎡的阳光家园,共计为8530名残障朋友提供技能培训、文化体育和日间照料服务。
记者:嘉定区从2010年就开始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更好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并取得许多成绩。其中,“聋人子女关爱”项目获全国金奖,“阳光相伴”残疾人照顾者服务项目获上海市社会工作创新项目二等奖。请问,嘉定区在探索政府购买助残服务过程中共投入多少资金?如何做好顶层设计?
章曦: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残疾群体对政府提供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供需矛盾的严峻形势迫使我们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整合社会力量,把适合社会提供的公共事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承担。
在购买服务过程中,我们首先瞄准服务短板,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需求调研设立项目;其次规范购买机制,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制度执行,并制定了项目招投标和项目财务核算的有关制度,严格规范了助残项目的招标和支出管理。同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研究制定了《嘉定区助残公益服务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实施一年两次的项目绩效评估和财务审计。
为确保项目运作的实效性,我区还严格把好资金预算关,切实做好项目的事前评价、事中监管、事后评估工作。8年中,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投入资金7752万元。2016年服务项目受惠残疾人8500多人,服务满意率达90.5%以上。今年,我区还将增加投入,实施惠残项目33个,服务覆盖1.23万名残疾人。
虽然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购买服务”只是一种助残手段,不是目的,更不是终点。嘉定区委区政府会以“百尺竿头”的心态,只争朝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好地服务残障兄弟姐妹,帮助他们与全区人民一道,追求、创造更加美好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