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全市最大规模、功能设施最齐全、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区级残疾人综合活动中心“阳光天地”在嘉定区落成;嘉定阳光助残服务平台正式开通,全市第一个区级残疾人助残服务呼叫中心正式开通;
3月4日,上海首个专门面向残疾人的区级专栏广播节目《爱在阳光下》开播;
5月18日,“阳光巴士”启程出发,这是全市首个纳入区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工程的助残出行服务项目……
近几年来,嘉定区残疾人事业年年跨上新台阶。全市首批创建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全市首批创建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区”……荣誉的背后,是嘉定区以社会化思路为工作引领,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抓手,让助残服务更加精准、高效的努力探索。
加强顶层设计规范运作
助残服务好不好?残疾人工作者说了不算,三两个残疾人代表说了也不算,而是要让民情民意来说话。
自2010年开展助残服务社会化探索以来,嘉定区首先摸清底数,深入调研,倾听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的需求,在上海开创性地将残疾人家庭纳入残疾人服务的视野中,通过“居家养残”“点亮光明”等项目,提高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这些创新型的助残项目在残疾人中广受好评,还曾获得全国社会组织服务项目金奖和上海市社会工作创新项目二等奖。
在广泛征集民意、科学制定项目的基础上,嘉定区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制度,通过专家全程指导和第三方机构评估,防止出现社会组织忙于在各种招标会上“跑项目”,中标项目后却不能真正沉下心来做服务的问题发生。年初招投标,年中中期评审,岁末再来一次全程绩效评估总结和财务审计,不断“收骨头”,不容承接助残项目的社会组织有半点松懈。
以需求为导向成效显著
“快帮帮我!我摔倒了,头很晕,快帮我叫120!”
4月19日一大早,位于“阳光天地”内的阳光助残服务呼叫中心就接到了一个求助电话。原来,南翔镇的“阳光之家”智障学员小顾外出途中不慎摔倒,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掏出口袋里的阳光助残卡片机“一键呼叫”,找到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员求助。
卡片机芯片中存储着每一个使用者的信息,电话一旦呼入,电脑屏幕上就会跳出使用者的姓名、残疾种类、紧急联络人等。客服人员一方面通过卡片机的定位系统,确定小顾摔伤的位置,同时立即拨打小顾母亲的电话,转告情况,询问是否需要立即报警。小顾母亲知道位置后,火速赶往现场,确认小顾没有大碍,把她接回了家,避免了一起意外的发生。
类似的求助在呼叫中心十分常见,盲人家的入户门防盗锁坏了、肢残人不便外出就餐想要个外卖、碰到法律问题希望咨询律师……约20种需求都可以在服务平台的电话系统和APP上得到满足,而且,1000台一键式呼入电话机和卡片机的发放,也便利了重残无业残疾人和“阳光家园”的学员们在第一时间联系上服务平台。
嘉定区在全市各区中率先创办了专门针对残疾人的电话呼叫中心,不仅其服务种类是经过调研后指定的,电话服务这一形式本身也是为残疾人特别是郊区残疾人度身设计的。虽然,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应用已经让许多市民特别是中青年人告别了电话,但在收入相对较低、外出较少的残疾人特别是中老年残疾人和农村残疾人中,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普及率较低,电话服务才是更有针对性的“及时雨”。所以,在推出APP的同时,设置了两个坐席的电话呼叫中心,降低服务门槛。短短三个月期间,中心就已接到来电3405个,服务1508人次,明天即将开通的阳光巴士也可以通过呼叫中心预约。
创建电话呼叫中心是嘉定区不断开拓创新,拓展助残服务的一个缩影。通过每年几次的基层走访、组团式调研,将助残服务的惠民利民真正落到实处,让全区2.3万名残疾人生活在嘉定、幸福在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