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电视专题“诸葛亮的后代”,我颇有兴趣从头看到尾。很有意思。一千七百多年过去了,诸葛亮的后人,还住在按他八卦图建造的村落古宅中,遵循他的遗训,同心同德、平平静静地过日子。很感叹,也很佩服。感叹佩服的是诸葛亮有这样的力量,将他的后人牢牢凝聚在一起;也感叹佩服他的后代,对先人的忠诚崇拜竟一千七百多年不变。
电视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村落自备的诸葛小学中,诸葛亮的后代幼童们,齐齐背诵着他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童音缭绕,该很使人肃然,却不知怎么,我看了困惑好一阵,想到的是:如此要求,于孩子是否过高,与心灵是否有悖?按这样的准则生活,活着能有多大乐趣?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该是对具远大志向者而言,且也只对远大志向者中的一部分人合适。人的性情是不同的,对症下药,要求也该不同。这且不说,光就其卧薪尝胆的实则意义,也并非对谁都是好事。不是人人都胸怀大志的,也不是人人都适合胸怀大志的。世上真能成志的人有几个?太少太少!成志是件很辛苦的事,代价太大。如果志没成,却一辈子寂静寡欲,不成了人生一大悲哀?
“静以养身,俭以养德”,同样,也是对大多人的不妥要求。现代世界越来越讲究心灵开发。人有七情六欲,一个社会中,人的普遍欲望得到的满足越大,越说明这个社会的进步、合理!难道不是?!
常有成人,将“明志”、“致远”、“修身”、“养德”之类作为座右铭。我总觉不妥。几十岁的人,一盘棋是输是赢或不输不赢都已定局。为养身修心,活得长点,或为风雅,均可理解,若还想着远大前程,一鸣惊人,不客气地说,迂腐了。
我这人一向不刻薄自己。我不是栋梁之材,也无意成为栋梁之才。我的原则只有一个,只要能够,怎么活得快乐就怎样活。
前几日,几个朋友来我家玩玩,喝了点酒,唱了点歌,玩得很高兴,直到次晨一点钟。就这,我还不无惋惜而叹:“人间没有不散的宴席呀”。又说了句:“真希望日日派对,夜夜笙歌。”朋友接住说:“及时寻乐。”我听言,双掌一拍,大叫一声:“说得好!”
及时寻乐这个词,听上去轻飘飘,一股消极,玩世,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味,在历来崇尚含辛茹苦、克勤克俭、律己律人的中文词典里是没地位的,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更不登大雅之堂。
其实,及时寻乐,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刚到澳洲时,听得最多的是两句话:“don’t worry, be happy”,“enjoy life”,连公共场所播放的歌曲,都一遍遍地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澳洲人,已活得很明白。
“及时”,是对生命而言,生命太短;快乐,是生命本质的追求,做到,需要正面的人生态度需要一份潇洒、一份豁达、一份肚量、一份智慧……
及时行乐,其实就是今天说的“开心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