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0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踢踏舞出“泾之韵”
郭 浏
  郭 浏

  每当暮色降临,在各个社区、广场活跃着一支又一支广场舞队伍,这已经成为当下社区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广场舞的队伍多,可跳踢踏舞的队伍就不多啦,在吴泾就有这样一支中老年踢踏舞队——“泾之韵”。阿姨们跳起踢踏舞来,舞步轻快活泼,队形整齐优美,可不让年轻人。

  2003年,这支由二十余位吴泾的阿姨组成的踢踏舞队正式成立了。队员中有动迁农民,有市区搬迁居民,还有外来媳等,但之前都没有接触过踢踏舞。刚练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新鲜,看上去也挺容易学的,但要把握好踢踏舞的精髓——节奏就很难了。跳踢踏舞不同于广场舞常跳的交谊舞或秧歌,特别需要腿部力量和腿脚灵活性。踢踏舞的节奏和力度,完全靠脚跟、脚尖和脚掌等不同部位与地板的打击。手脚还需要互相协调,没有音乐的节奏感、僵硬的关节难以适应踢踏舞的“大动作”。这对大家是个严峻的考验,一开始连三十分钟都坚持不下来,有时候脑子里想到了节奏,就是没办法通过脚表现出来。而排练更是枯燥,要将一个个节拍分解开来练,就算只漏了一个节拍都要重新来过。但是对踢踏舞的热爱,让她们坚持了下来。

  现在基本每天晚上“泾之韵”都会在舞蹈房排练,连节假日也不例外,一般从晚上6点练到8点半,有时甚至会到9、10点才结束,最后跳到舞蹈房的地板都换过两次。而要参加比赛,往往至少需要3个月才能练好一支新的舞蹈,那段日子更是没日没夜地泡在舞蹈房。平时队员有时间还会自己在家练习形体,给自己加压。

  虽然练习踢踏舞很累,可是“泾之韵”舞蹈队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大家相处十分融洽。有时练习晚了,大家还会轮流带吃的,把每个人都放在心上。有几个队员从闵行搬到了淮海路后,可还不舍得,每天下班还大老远赶过来练舞。而且由于踢踏舞排队型、对节奏的特点,每次排练队员们一个都少不了,所以十几年间许多队员都没有出去旅游过。有一次,一位阿姨连钱都付了准备出去旅游,可是正巧碰上比赛,她便为了比赛放弃了旅游。

  功夫不负有心人,成立的当年“泾之韵”参加了第一届闵行区踢踏舞大赛,就取得金奖。之后“泾之韵”更是连续三届获得长三角地区踢踏舞邀请赛金奖;2015年获第十四届闵行区创作节目汇演舞蹈类第一名;2016年获上海“跳跳舞”APP杯广场舞团体现代舞一等奖……2016年还代表吴泾社区,飞往宝岛台湾,进行艺术交流。踢踏舞让阿姨们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快乐,踢踏舞也让吴泾的群众特色文化越来越充满魅力。

  十日谈

  浦江第一弯

  如今的莺窦湖畔,常有莘莘学子徜徉其间,明请读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悄悄话 (水彩画)
图片新闻
梅子熟时栀子香
让爱重生,让星星的孩子慢慢成长
庭树
开心每一天
画里桃红
踢踏舞出“泾之韵”
夏荷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踢踏舞出“泾之韵” 2017-07-03 2 2017年07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