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市百一店停业改造前,又一次走进这幢熟悉的经典商楼、曾经沪上零售业的“航母”,不是为“小别离”前琳琅满目物品的打折促销,而是为心中的“一百”情结。
我们这代人大都有一种百货公司情结。那些年,物品不丰富,物流不畅达,每个城市最大的百货公司就是这个城市物品最集中的场所,也是这个城市经济实力的一种体现。在这里买不到的物品,其他商店也很难买到。上世纪60年代初,物品还比较匮乏的年代,市百一店就有5万多个品种。初次上北京,几乎没有不进王府井百货大楼的;去南京,大都会去新街口百货商店逛逛。尽管有“不到大世界,枉来大上海”的说法,但外地人到市百一店肯定比到“大世界”要多。
市百一店,“老上海”以前称之为中百公司、中百一店,是心目中“高大上”的购物天堂。其前身是1949年10月20日上海创立的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店、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大型国有百货零售企业“公营上海市日用品公司门市部”,坐落在南京东路浙江中路口,经营着3000多种日用百货商品。1952年12月10日,门市部正式定名为“国营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1953年9月28日,商店迁至现在的南京东路830号(大新公司旧址,但由此把“一百”的前身追溯到大新公司似不准确)。其间,1950年5月,“一百”前身的日用品公司改组成中国百货公司华东区公司和中国百货公司上海市公司,这或许是“老上海”口中中百公司、中百一店的由来。
年少时去“一百”是轧闹猛,那里有当时全国稀有的自动扶梯。大新公司留下的2部自动扶梯安装在铺面商场至二楼、二楼至三楼之间,只上不下,扶梯每一级只容站1人。我们一次又一次领受着这种新奇和快乐,当梯级转到最后与地面平行的霎那间,勇敢一跃,生怕脚被轧了。自动扶梯后来停运了好长时间,1982年3月15日才恢复运行。1984年11月,“一百”为支持“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自动扶梯售票上梯,每票一角,票款全部捐与修建长城。1986年,6部新引进的双排自动扶梯安装在“一百”,这才有了“上上下下”的享受。“一百”尽管“高大上”,但服务细致入微。那时还有圆珠笔芯加油、人字形塑料拖鞋配带的业务。谈婚论嫁时,“一百”是首选的购物场所。衣裤上翻出“一百”的商标,是很“扎台型”的。我那套“哔中”(哔叽制的中山装),就是“一百”出品的。搪瓷部以齐白石画作为图案的脸盆尤为年轻人喜好。脸盆放上水,盆底图案上的群虾栩栩如生,像要跳出水面似的。
那些年,“一百”是引领沪上时尚的博览厅。大凡高、精、尖商品首次面世,都会选择“一百”。各色商品展销会接连不断,即便是小小的手帕,也能翻出大花样来。记得有次铺面举行的手帕展销,从宝宝手帕到西装手帕,品种竟有近千种,一个手帕制作成的五彩缤纷大花篮让人赞叹不已。临街18个大橱窗的展品,随着四季更替和重要活动的主题而变换。大橱窗还是普及科技的窗口。上世纪60年代洗衣粉、80年代新水流洗衣机刚面世时,橱窗里都有相关知识和技术生动形象的演示。
再次走进“一百”,并没寻觅到多少往昔的痕迹。记忆深处的“一百”,还保留着一字排开的长长的货架和柜台的场景。好在这幢有着奶油色釉瓷面砖外立面的建筑还完好保存着,我们这些人的“一百”情结就有了“归属感”。“小别离”后的“一百”,将呈现怎样的新景象,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