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常是那样的波澜壮阔,却又充满偶然,偶然性充满了历史发展中的每一个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临时变化,都可能造成历史的变向。如何扭转乾坤,让偶然走向必然,则体现了历史人物的大智大勇。1927年发动南昌起义的共产党人们,就是这样一批有着大智大勇的英杰。
放弃幻想,准备起义
1927年4月12日,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随即在南京成立政权,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继蒋介石之后,国民党右派将领纷纷叛变,而被“假左派”汪精卫把持的武汉国民政府虽然假惺惺地发起东征讨蒋,可是暗地里仍积极谋划反共阴谋,大革命面临被颠覆的危险。当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进行了改组,原领导人陈独秀被停职,改由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五人在武汉组成临时中央常委会,推动武汉国民政府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武装。不料形势急转直下,7月15日,汪精卫集团正式提出分共方案,与共产党决裂,国共第一次合作宣告失败。
直至这时,共产党还没有举行武装起义的明确计划。由于中共临时中央准备把机关从武汉经九江迁至上海,特派李立三和中央秘书长邓中夏等赶往九江,筹划中央转移路线,并且考察能否策动驻九江的国民党第二方面军张发奎部重回广东,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从而在那里再次掀起革命运动的高潮。
可是在九江会晤张发奎后,政治敏感度高的李立三意识到,张发奎虽有不参加武汉政府东征讨蒋、重返广东的意愿,但即使张发奎的部队回到广东,也不会同意中共决定实行的土地革命政策,这样共产党同张发奎的分裂势不可免。当时,集结在九江的第二方面军下辖第4、11、12、13军以及暂编第20军,共产党在里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由叶挺任师长的第11军第24师和以独立团为基础扩编的第4军第25师是骨干力量,而以贺龙为军长的第20军也对共产党抱有好感。从客观条件而言,利用这些部队在九江集结的机会,乘势举行武装起义,建立共产党自己的武装,正逢其时。7月20日,李立三与谭平山、邓中夏等在九江举行会议,提出“在军事上赶快集中南昌,运动二十军与我们一致,实行南昌暴动,解决三、六、九军在南昌之武装。在政治上反对武汉、南京两政府,建立新的政府来号召”,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厨房里决定起义
会议结束后,李立三、邓中夏、聂荣臻(时任中央军事部干部)三人立即前往庐山,向刚刚到达的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庭和7月21日被任命为中央常委(实际是中共第二任领导人)的瞿秋白、张太雷汇报。因为怕会议厅有人窃听,会议在鲍罗庭的仙岩客寓的厨房里举行,鲍罗庭听后没有表态,因为他此时清楚因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自己已经奉调回前苏联,新的共产国际代表正在赶往武汉,他的表态已没有意义。尽管如此,与会的其他中央常委及有关领导同志一致同意举行起义,并把地点选在南昌,还确定由瞿秋白立即赶回武汉召开中央常委会讨论决定。
谭平山违纪
南昌起义前,虽有共产党员周逸群等在贺龙的部队里活动,但周逸群在党内的地位不高,并不知道党要发动起义。
虽然在6月时,周恩来见过贺龙,并向他讲述共产党的主张,当时贺龙就表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列主义才是救国救民的真理,我决心跟共产党走,决心和蒋介石、汪精卫这班王八蛋拼到底。”但由于贺龙还不是共产党员,这支队伍又有绿林背景,所以党组织在拟定起义计划时,并没有把第20军包括在内,前苏联军事总顾问加伦将军为起义估算的力量只有第24师、第25师等五个团8000人左右。
7月23日,曾任武汉国民政府农工部长的共产党员谭平山来到贺龙军中,受到贺龙的热情欢迎和款待。激动之余,谭平山在没有征得中央同意的情况下,自作主张告诉贺龙中国共产党将举行起义。贺龙当即表示:“我决心跟共产党走。”这个时候,第20军除周逸群等少数共产党派来的政工干部,军官差不多都是贺龙从湘西山沟里拉出来的,在他们的心里,根本没有什么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就听“贺胡子”一个人的话。南昌起义后,叶挺给中央的报告说:“谭平山未得中央同意,已将暴动的一切计划告诉贺龙。”如果当时贺龙向武汉政府告密,起义计划乃至党组织都可能毁于一旦,后果不堪设想。然而谭平山这一“无组织、无纪律”的行动,却立即为南昌起义增加了一个军的兵力。
小划子上定乾坤
在共产党准备南昌起义的同时,武汉政府也加快在军队里“清党”的步伐。在汪精卫督促下,张发奎也定下在第二方面军“清党”的决心,他们密谋在庐山召开高级军官会议,利用叶挺、贺龙参会的时机乘机解除兵权,同时以三个军围逼叶、贺部队缴械。这一阴谋被时任第4军参谋长,7月初才入党的叶剑英获悉,他打破秘密工作的常规,找到叶挺告知此事,并于7月24日晚约叶挺、贺龙和第4军政治部主任廖乾吾和高语罕共五人前往九江市区南部的甘棠湖烟雨亭会面。
夜色中,五个人登上一条普普通通的游船向湖心划去。叶挺、贺龙都意识到汪精卫要下手,他们不仅收到去庐山开会的通知,而且在这一天收到张发奎语气严厉的命令,要他们的队伍开往德安集中。小船上的五个人一致认为:第一,庐山会议是个陷阱,叶、贺坚决不能去;第二,部队立即向南昌开拔,必须赶在国民党动手之前把起义搞起来。
李立三闻讯后,没等中央指示,也于7月24日再次召开党的会议,决定叶、贺部队于28日前集中到南昌,28日晚举行起义,然后再向中央请示。李立三在南昌起义前的两个决策都是难能可贵的,当时的形势是“箭在弦上,千钧一发”,如果没有这两个决定,南昌起义能否举行就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