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毅先生的《上海小囡的故事》长篇小说三部曲终于完成并付梓了,此时此刻,我尤为高兴,因为可以说,我是这部作品创作全程的见证者。
当孙毅先生年过90后,他每次与我见面或是通电话,都会说到自己的一个心愿,那便是在有生之年,他要完成一部融进自己人生经历的长篇儿童小说。他说,这将是他的最后一部文学作品,写完后,他可以完全没有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听到这样的话,我特别感动。我非常清楚,他之所以要倾尽最后的心血,全然出于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我个人所见,这个世界上以使命感来写作的人其实并不很多。
孙毅先生既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革命家,解放战争时期,他就在上海白统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战线,是参与了党的地下少先队的建立及其发展的屈指可数的健在者。纵观我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在烟波浩渺的作品的海洋里,涉及中共领导下的地下少先队的题材不是没有,但完整、准确而富于历史感和艺术感染力的描写地下少先队从建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壮大的长篇小说尚属空白,那是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这个特殊题材。这一重担恰恰就落在了亲历者孙毅先生的肩上,在我看来,没有其他人比他更为合适的了。
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写作,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去年夏天,最为炎热的一天,我去看望住在徐汇区中心医院的孙毅先生,让我吃惊的是,他竟然在病床边放上了两张小桌子,圆桌上堆满了他从上海图书馆复印来的上海解放前夕地下少先队编辑出版的全套《新少年报》;方桌上则是厚厚一摞稿子,孙毅先生不用电脑,完全是在纸上用钢笔一笔一画写出来的手稿。我对他说,您住在医院应该好好休息,您这次住院不就是因为原本好好的腿走得太多、太累而导致肌肉萎缩,都站立不起来了——要知道,先前,90多岁的孙毅先生可是开着电动车到处跑的,为了保证这部长篇小说在史实方面的准确,他四处找寻当年的资料,还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每有新的发现,他总会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我,可是,有一天,他在电话里却声音沮丧,他跟我说,他不能站立了,得拄拐杖,得坐轮椅。我听后,很是难受,为了写作,我知道这次他是要拼尽性命了。
可是,孙毅先生根本听不进我的劝说,精神高昂地告知我写作已接近尾声。他说,这部长篇小说分为三个部分,时间跨度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再到新中国的初创期,以一个上海小囡的成长经历来反映我们国家所走过的艰难,所追求的光明,以及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他说,尽管为了写这部小说用尽脑力和体力,乃至患上腿疾,但一切都是值得的,而且他相信他写完这部作品时,一定会重新站立起来,就如这部小说的主题,一个弱小的孩子在枪林弹雨中坚强地长大,并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
我真的为这样的一位老作家而感动,我觉得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对人生而言非常重要的东西,比如坚守理想,比如充盈热情,比如勤奋执著,比如永葆童心……我读过孙毅先生的手稿后,建议将长篇小说的三个部分作为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三部曲,并分作三本书出版。
基于对孙毅先生以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写作的尊敬,也基于对这部长篇小说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我提议去申报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相信一定会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可,因为这是一种填补空白的创作。
让我高兴的是,孙毅先生接受了我的建议,而我的提议和为之进行的努力也得到了圆满的结果。孙毅先生一直说要感谢我,但我觉得应该感谢的是他自己,是他为我们,为孩子,为中国儿童文学园奉献了一部难能可贵的佳作。
在我眼里,《上海小囡的故事》长篇小说三部曲,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孙毅先生人生的印记,展现出的是生命永恒的光芒。
孙毅先生以他顽强的毅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心愿,而在他完成这部作品的时候,他真的重新站立了起来,非但又可以走路了,而且又可以骑电动车了。
那天,他让我去他家里看下修改后打印出来的书稿,他说他会在一个地方等我。我去到那里时,惊讶得瞪大了眼睛——他开了一辆电动车过来,并招手让我坐上车子。一个今年已经94岁的老人,生气勃勃地骑车带着我一路驶去,簌簌作响的风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