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鹗的“短板”
陆其国
  陆其国

  一部《老残游记》,让作者刘鹗从此留名文学史。鲁迅说其“叙景状物,时有可观”。胡适称它“描写的技术”,“可算是前无古人了”。林语堂则说:“吾知此公是一识力过人之人……”

  关于刘鹗向清政府建议在山西开矿筑路,胡适认为刘鹗用意是要“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路归我。如是则彼之利在一时,而我之利在百世矣”。胡适觉得“这种办法本是很有远识的。但在那个昏聩的时代,远见的人都逃不了惑世误国的罪名,于是刘先生遂被人叫做‘汉奸’了”。

  除了建议开矿筑路,林语堂提到刘鹗还有“赈粮”之举,并因此“被流放伊犁而死”。此事与1900年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有关。当时一位在北京的日侨曾感叹:“一面为军人掠夺,一面复有盗贼横行……米谷告罄,亦无处可买……北京此次之惨状,欲复旧观,正不知何年也已。”时在江苏的刘鹗也听到来自北京的外国友人说起“京官宅中”,“有大门紧闭而举家相对饿死者”。京官尚且如此,更何谈老百姓。

  此时浙江上虞富商潘炳南上书浙江布政使恽祖翼,建议“设红十字会救之”,他愿意“出三千金立会救济”。恽祖翼十分赞成,并“出资助炳南”。随后即由户部山西司侍郎陆树藩出面主持,正式成立“救济善会”,并发布《救济善会募捐启》,进行募捐。“募捐启”曰:“近因北京民教为仇,激起大变,致倾列国师船大集津沽,竟以全球兵力决胜中原。毒莫毒于炮火连天,生灵涂炭;惨莫惨于兵刃交接,血肉横飞。最可怜者,中外商民寄居斯土,进无门,退无路,不死于枪林弹雨之中,即死于饥渴沟壑之内。呜呜痛哉!”刘鹗当即致信陆树藩,表示“愿凑捐银五千两,又筹借垫款银七千两,共一万二千两……惟此款愿专作救济北京之用……”还要求当义工,而“所有随带翻译人等川资、薪水,均由弟(刘鹗自称)捐款发给,不支善会分文”。之后刘鹗便来到北京,从事艰辛的粮食平粜工作。此前北京粮食多从外地运入,1901年初,海运断绝,已告粮荒,八国联军入侵之前,京城米价已涨,现在更是昂贵。就在这时,有人向刘鹗提供重要信息:“俄军要用太仓仓房,仓米无处可移,打算全部烧毁。你们既然缺粮,何不买来?岂非两全其美。”于是经过斡旋,刘鹗向华俄、汇丰银行借款,购下太仓全部储米,保证了平粜的进行,“民赖以安”。时人谓,刘鹗在“洋兵遍地,人尽视为畏途”时“慷慨请行”,毅然北上,“一片热肠似不可多得”。只是刘鹗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日后他却会以“私售仓粟”而获罪,并流放新疆。这其中程序不明、职责不清、管理不当,再加参与此项工作的官员杨文骥、杨崇伊二人“侵蚀局款,凌虐士民。崇伊尤贪,蚀款逾十万”,固然是造成“重重亏折”的主要原因,但刘鹗本人的“短板”他毕竟难辞其咎。刘鹗在致陆树藩的信中详叙账目时写道:“弟私用买字画古玩四千两,房屋衣服一千五百两……”原来刘鹗竟私自挪用“救济善会”款项,购买“字画古玩”及“房屋衣服”,这样的“短板”在那样的背景下,能不“致命”吗!尽管文学史家阿英认为“实则铁云(刘鹗字铁云)之死,其主因并不在此。所谓售太仓粟的罪案,不过是借词而已”——此说作为学术问题固然可以讨论,但一个“为民请命”的人有此“短板”,总不免让人觉得情何以堪。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2017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0版:科创上海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养生/新民健康
尊卑
人生的印记,生命的光芒
飞机上观狄金森传记片
刘鹗的“短板”
妈妈也有“生长痛”
绣花苗女(油画)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刘鹗的“短板” 2017-07-10 2 2017年07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