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愚园路钩沉系列之八
~~~——愚园路钩沉系列之八
~~~——愚园路钩沉系列之八
~~~——愚园路钩沉系列之八
~~~——愚园路钩沉系列之八
~~~——愚园路钩沉系列之八
~~~——愚园路钩沉系列之八
     
2017年07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弄堂小学”
——愚园路钩沉系列之八
徐锦江
  徐锦江

  兆丰村是愚园路上的一条普通弄堂,幼时就学的愚园路第一小学在第一条横弄的笃底处,典型的“弄堂小学”。

  每天早上7点45分,我们就挤在横弄里等开校门,校工是个叫“洪珍”的老师傅,经常打开小窗口朝我们做“怪腔”,最绝的一招是鼓腮帮子,比别人多出的六指头并在一起朝外拉,腮帮子就仿佛有线牵着似地随手指越鼓越大,像吹气球似地一直鼓到涨红了脸像个大猴子,其实只是个小把戏,却总能把我们逗乐。求他一遍又一遍地做给我们看,一直到他打开大门,放我们蜂拥而入。

  学堂最早据说是一个叫蓝牧师的外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后由钱济民先生接手改办为私立兆丰小学,原址即在愚园路1355弄兆丰村9号,学校60周年的纪念册上介绍:创立伊始,学校规模甚小,教学楼是两幢二层楼的弄堂房,且有居民混住其中,当时仅有两个复式班级及一个附设幼儿园,教学条件十分艰苦,设施极其简单,活动场所又非常狭小,但因有较好的教学质量,兆丰小学在当时愚园路一带就较有名气。

  1950年,学校由政府接管,麻友鱼任代理校长,并改名愚园路一小,随后发展迅速,1959年起,学校由于洁元任校长,至六十年代,由于办学成绩突出,学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先进集体。

  改革开放后,愚一小学又得到了飞跃式发展,新校址也于1996年9月1日在宣化路222号落成。

  这么说来,在兆丰邨原址上过课的我们这一届,也算得上是愚一小学的“元老级”了。

  小学里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班主任、语文老师吴梅林,她家就住在愚园路西头的西园公寓里,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用严谨的笔画顺序教认字。无数年后,我深深体会到基础教育扎实的好处,我之所以在语文写作上尚有成绩,首先应该归功于小学启蒙老师,我们班上同学哪怕学习成绩再差,也起码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有些普通话讲得“洋泾浜”的同学,应该也和启蒙的语文老师有关。吴老师教学的另一大好处是我在开始学书法时才发现的,先横后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她教的“书写笔顺”基本都对,这让我在练书法的时候,免了许多麻烦,别小看笔顺,一个“马”字繁体,从哪一笔先写起,其实是会有许多不同的,标准普通话加正确笔顺,是我小学语文课的两大收获,长大后受益无穷。

  再说上数学课的是脸上有麻子的许应涛老师,哥哥姐姐一辈有许多都是他教的,也是愚一小学的一块招牌,最有趣的段子是他每上第一节课,都要向同学们自我介绍:“我姓许,名应涛,家住静安寺隔壁老虎灶楼上,晚上开灯蟑螂排队一片红……”每说完这段自报家门,自然是哄堂大笑,但每年接新班级,许老师都这样自我介绍,也不知是为什么,或许是为了让大家对他的数学课有兴趣,他上数学课水平之高是公认的,逢到现在,应该是个特级教师。他的家在现在的愚园支路附近,我去看过,是一排早期的木板房,在愚园路上,算是住宅质量比较差的,蟑螂排队一片红也是自然。

  印象深的还有教科学常识课,后来又教体育的陈乐明老师,一个脾气奇好的中年男子,有一会,他临时充当乒乓球校队教练,我也勉强入围校乒乓球队,去延二小学进行校际对抗赛,本来我球技一般,但经他耐心指导,排兵布阵,让我对阵对方一号主攻手。可能本来陈老师是准备用田忌赛马的方式把我“牺牲”掉的,想不到他指导我以柔克刚的战术奏效,对方是个左撇子,我偏吊其反手,用怪球路让对方凌厉的攻势和高强的抽杀技术难以发挥,结果对方乱了套,越打越没信心,最后居然在我致命一抽中败下阵来,陈老师高兴地拥着我,显然没想到我会为球队赢得这珍贵的一分。

  小学虽然很小,但我们那时并不觉得小,进门口过道加了天棚,放着乒乓台,下雨天不能去后面的小操场打篮球,就在这里挤挤挨挨地上体育课,两幢二层建筑是办公室兼教室,进校门左边的一幢有小门可通到操场,而走过天棚左转弯则通向另一幢上课的主楼,左墙一边是通告栏,一边是黑板报,走过露天走道,便是小小方方的篮球场,围墙隔壁就是居民的住宅,有一位住二楼的母亲据说是王光美的亲戚,经常隔着围墙对我们喊话,“文革”中还有一位据说因参加过国民党而被囚禁起来的女教师,课间休息时常遭学生们扔砖围攻,但她不屈不挠,对侮辱她的学生会用凶猛的态度还击,对没有伤害她的学生也会露出温柔的笑脸。

  若干年后,我遇到著名的设计师邢同和,说起都在愚一小学念过书,他是大学长,邢大师马上露出喜悦的神情,想来他也想起了那段弄堂小学的生涯,而今天的弄堂小学原址,已变成了养老院,我们也从牙牙学语的小学生变成了关心起长者照护的一辈。光阴真是一镞箭啊。

  此刻,“滴铃铃”的上课铃声仿佛又急促地在耳边想起,身心刹那间又回到了那所弄堂小学,哦,我的愚一小学。

  老师们,同学们,都还好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2017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0版:科创上海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养生/新民健康
“弄堂小学”
那岛,那人
钱不是稿费
输在起跑线
“梅”“梅”相望
雨荷清韵(中国画)
扫一扫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弄堂小学” 2017-07-10 2 2017年07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