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跟着味觉去旅行
萧悦
■ 英国人最爱吃的炸鱼薯条
  ◆ 萧悦

  旅游让人们能更感性地体会到不同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合理性,并且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异域风情。饮食文化是异域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旅行到一个新地方,最容易进入的当地文化:到意大利,不吃几个现烤的披萨,不吃一点儿香料够重的意大利腌菜,好像对不起自己的胃;到法国,不来一套法国大餐,好像白花了旅费……异域美食总会令人回味,给旅行增添无穷乐趣。

  英国

  为炸鱼薯条不惜开战

  说到英国人最爱吃些什么,许多人脑海中首先闪现的便是大名鼎鼎的炸鱼薯条。确实,炸鱼薯条是英国历史最悠久、最受欢迎的食物之一,俨然已成为英国的“国菜”。据调查,全英国有超过1万家炸鱼薯条店,20%的英国人每周都会吃炸鱼薯条,56%的人会将它买回家与家人共享。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访英期间,英国首相卡梅伦特意请他品尝了炸鱼薯条。这道看似简单的美食自从1860年风靡英国后,已是从首相到平民都喜爱的跨阶级美食。

  炸鱼薯条如此受英国人青睐,但是,它们的身世却鲜为人知。据记载,炸鱼是在17世纪由犹太移民从西班牙或葡萄牙带到英国的。最初由一些做油炸食品的厨师购买渔夫卖剩下的鱼制成,店面基本都在环境较差的地区。直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炸鱼店才逐渐遍布伦敦,“许多戴手套的高贵先生都会去这些昏暗场所品尝两便士一份的炸鱼”。

  另一方面,英国人喜食土豆,他们经常把土豆当作主食。在炸鱼风靡英国的同期,煎土豆或炸土豆也逐渐俘获了食客的芳心。不过,最初的炸土豆可不是我们现在的薯条模样。1848年出版的《现代主妇》一书中将炸土豆的做法描述为:“将土豆在热油里炸一下,撒一点盐。”1854年的《西林烹饪》则提到:“土豆要被切成细条。”“薯条”一词则最早见于狄更斯1859年出版的《双城记》。

  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炸鱼和薯条何时“合流”,大致可推算其产生在19世纪中晚期。如今,在英国各地,随处可以见到大大小小的“Fish & Chips”的招牌。除了鱼和薯条外,很多店还供应炸香肠、炸鱼糕之类的食品,而且还有各种薯条浇汁。

  与麦当劳里售卖的美式薯条相比,英式薯条更加粗厚。很多英国人都对麦当劳售卖的薯条嗤之以鼻,认为其太过细小,缺乏粗厚薯条所具有的外焦里嫩的口感。

  至于炸鱼,则是用大片的新鲜鳕鱼或鲽鱼。做法非常简单,用吸水纸吸干鱼片表面的水分,轻轻拍上一层干面粉后蘸酱,之后下锅炸就行。炸好后,淋上醋,撒上盐,就能吃了。若是选择这道菜做晚餐的主菜,还要煮些豌豆作为蔬菜。讲究一点儿的还可以配上酸黄瓜或腌洋葱。

  英国人对炸鱼薯条的执着令人瞠目结舌,不仅有百年老字号炸鱼联合会,还于1988年设立国家级奖项,每年10月要举行烹饪炸鱼薯条比赛,选出当年最棒的店。炸鱼薯条的包装也很有意思,尤其是在路上吃的时候,它们不是装在盘子里,而是用报纸包起来。听说在英国,最早被选来包薯条的报纸是当天的《泰晤士报》,这样就可以一边吃炸鱼一边看报。当然,现今的炸鱼薯条早已改用干净的白纸或纸盒。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对炸鱼薯条的痴情,英国人甚至不惜和另一个国家“开战”。英国人炸鱼最爱用鳕鱼,欧洲鳕鱼产区主要集中在冰岛海域。1944年,冰岛独立后,几次扩大领海范围保护鱼类资源。这一做法遭英国反对。两国海军都派出了军舰。1958年后发生过三次“鳕鱼战争”。盟友们建议改吃其他鱼类,但英国人坚持只吃正统鳕鱼。直到1976年,才在北约调停下作罢。

  德国

  香肠和啤酒的世界

  比起法国、意大利这些欧洲美食国,德国人在吃上似乎比较单调。不少人形容德国人的饮食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不过,“大块吃肉”也有食不厌精者——香肠就是德国食物里的精华。

  德国香肠种类上千,肉店里整根的、成串的、切片的香肠,琳琅满目。饭馆的菜单上,香肠也占绝对优势,肠条沙拉、农式香肠、巴亚白香肠、法兰克福小香肠、血肠、纽伦堡香肠……数不胜数。香肠的主要原料从猪肉到牛肉,从动物性原料到蔬菜,应有尽有。依照不同口感,德国香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香肠内含肉块,咀嚼感较强;另一类香肠需要将肉切碎,食用时润滑感较强。

  德国香肠的吃法繁多,不仅可直接蒸煮、油煎或烧烤,也可以做成沙拉、汤、甚至生吃,例如萨拉米肠就能直接生吃,法兰克福香肠是蒸煮产品的代表,纽伦堡香肠、图林根香肠则多是烤食。另外,还有一种口味较重、经过风干后专为搭配啤酒食用的啤酒香肠,这种香肠咸而硬,很有嚼劲,与啤酒最搭。

  德国政府对香肠制造业的管制非常严格,法律规定,香肠内不得搀杂面粉、色素、骨头和防腐剂等。不仅如此,制造名牌香肠的厂家还需要经过当地政府的授权,而能得到授权的企业数量很少。种种措施确保了德国香肠的质量,使之在美食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享誉世界。

  有了肉就少不了酒。德国酒类年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啤酒销量居世界首位,分为20 多个种类、1500多个品种,不同地区有各自独特的口味,堪称是德国的“国饮”。以慕尼黑为中心的拜恩区、汉堡北部及多特蒙德,是德国啤酒的三大著名产区。

  每年9月中旬后一个星期六开始,到10月第一个星期日结束的慕尼黑啤酒节是一个誉满全球的节日,也是该地区百余年来的传统。每年有数百万游客慕名前来。

  啤酒节开幕这天上午,酒商们会率领全家老小以及酒店伙计,盛装乘坐豪华马车招摇穿过市区,进入特里西草坪。久而久之,这一传统便演变成为开幕式前的游行。

  由酒商出资在草坪上搭建的大酒棚外观风格迥异,内部清一色长条木桌木凳,能容纳5000~7000人。大棚中央的高台上通常会有身穿民族服装的乐手演奏当地乐曲。酒客们不分贵贱尊卑,都坐着条凳,依着木桌,啃着咸面包,举杯豪饮,兴之所至,更有翩翩起舞者。千人共饮的壮观场面堪称奇观。

  来这里喝啤酒,无论男女老少,一律用1升玻璃杯。这种杯子本身重约500克,再加上1升啤酒,体弱者只能用双手捧着喝。不过,那些身着民族服装的女服务员们却能手持10杯啤酒往来穿梭于餐桌之间。

  摘自《百科知识》2017年11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2017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0版:科创上海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养生/新民健康
跟着味觉去旅行
人家的姑娘有花戴
皓月涌泉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1跟着味觉去旅行 2017-07-10 2 2017年07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