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夏令营、校园考察、文化体验……近年来,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研学旅行迎来了“春天”。与此同时,各种乱象也开始显现。据新华社报道,研学旅行中出现的乱象有:任意“贴标签”,过度逐利;“走马观花”,热衷名校游、奢华游;师生比失衡,安全存隐患;行业标准和反馈机制缺失。很多旅行社打着夏令营旗号,实则就是个暑期托管班。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提到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国家推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对中小学过度偏重课堂教学的纠偏。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不仅要读有字的书本,也要读实践这本“大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道出了读书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那么,为什么好的想法在现实中却被扭曲?一者,这与教育领域存在的过度逐利化倾向有关。研学旅行涉及环节多,学校往往无法一力承担,需要委托社会机构开展,部分地区还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然而,在一些地方,研学旅行成了某些商家任意定高价、从中过度逐利的幌子。这与研学旅行市场缺乏规范、一些学校和教育部门缺乏甄别有关。
再者,教育部等11部门虽然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但并没有设置具体的执行方式、过程监管以及评价标准。于是,一些地方、一些学校只是在形式上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出现了各种以应付上级为目的的“贴标签”乱象。缺乏后续的检查、考核,研学旅行的实质性效果就很难判断。
研学旅行,是一种校外教育活动,归根到底,是教育的一部分。既然研学旅行的宗旨是推进素质教育,有关方面不妨搞一些配套细则,比如,研学的范围、督导、评价等,都应该有所依归。各地各学校也可结合实际情况,拿出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来。有条件的还可以与社会机构一起,搞一些有针对性的研学基地,让青少年多了解本地文化、多体察社情民意,甚至可以多设计动手的环节,鼓励他们“接地气”、体察生活。
对于参与研学旅行的社会机构,相关部门有责任强化监管。要把研学旅行这样的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管理,不能一说研学旅行,就把孩子们拱手交给社会机构,当甩手掌柜,而机构自身也应该有行业自律、政府监管来约束其行为,作为一项长线教育项目,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包括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等。
研学旅行,无论是宏大的“实践育人”目标,还是过程中的吃、住、行,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心设计、全程掌控,来不得半点花活儿和假大空,政府、学校、社会、家长等都应该有足够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