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2017年07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研学旅行不能被扭曲
胡印斌
  胡印斌

  海外夏令营、校园考察、文化体验……近年来,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研学旅行迎来了“春天”。与此同时,各种乱象也开始显现。据新华社报道,研学旅行中出现的乱象有:任意“贴标签”,过度逐利;“走马观花”,热衷名校游、奢华游;师生比失衡,安全存隐患;行业标准和反馈机制缺失。很多旅行社打着夏令营旗号,实则就是个暑期托管班。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提到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国家推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对中小学过度偏重课堂教学的纠偏。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不仅要读有字的书本,也要读实践这本“大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道出了读书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那么,为什么好的想法在现实中却被扭曲?一者,这与教育领域存在的过度逐利化倾向有关。研学旅行涉及环节多,学校往往无法一力承担,需要委托社会机构开展,部分地区还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然而,在一些地方,研学旅行成了某些商家任意定高价、从中过度逐利的幌子。这与研学旅行市场缺乏规范、一些学校和教育部门缺乏甄别有关。

  再者,教育部等11部门虽然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但并没有设置具体的执行方式、过程监管以及评价标准。于是,一些地方、一些学校只是在形式上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出现了各种以应付上级为目的的“贴标签”乱象。缺乏后续的检查、考核,研学旅行的实质性效果就很难判断。

  研学旅行,是一种校外教育活动,归根到底,是教育的一部分。既然研学旅行的宗旨是推进素质教育,有关方面不妨搞一些配套细则,比如,研学的范围、督导、评价等,都应该有所依归。各地各学校也可结合实际情况,拿出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来。有条件的还可以与社会机构一起,搞一些有针对性的研学基地,让青少年多了解本地文化、多体察社情民意,甚至可以多设计动手的环节,鼓励他们“接地气”、体察生活。

  对于参与研学旅行的社会机构,相关部门有责任强化监管。要把研学旅行这样的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管理,不能一说研学旅行,就把孩子们拱手交给社会机构,当甩手掌柜,而机构自身也应该有行业自律、政府监管来约束其行为,作为一项长线教育项目,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包括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等。

  研学旅行,无论是宏大的“实践育人”目标,还是过程中的吃、住、行,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心设计、全程掌控,来不得半点花活儿和假大空,政府、学校、社会、家长等都应该有足够的准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2017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0版:科创上海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养生/新民健康
研学旅行不能被扭曲
乐视迷案
保护世界遗产应有历史担当
少一些“带病坚持”
瞎指路
“王者荣耀”舆论发酵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研学旅行不能被扭曲 2017-07-10 2 2017年07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