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为保证这一切正常运转,一支平均年龄八五后的舞台技术服务团队,已经前后忙了整整10多天了。昨日,记者特地走入后台,探访舞台技术部的工作日常。面对记者时,舞台技术部主管林高俊手里拿着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日程表,这个上月才喜当爹的年轻人,却没有时间陪伴尚在襁褓中的孩子,“MISA期间演出密集,还要兼顾乐队排练和日常的音乐教育活动。最忙碌时,就光这小厅,一天‘翻台’三次。”
12人分两组三班倒
今年的MISA延续了往年的夏季音乐节的特色,种类繁多,各种不同演出对音效技术、舞台配置,提出不同要求。小厅里,上交闭幕音乐会的排练刚刚结束,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撤掉演奏家的椅子,搬上钢琴,再换上观众席的座椅。
“像我们现在所在的小厅的舞台,场地利用率非常高。闭幕式的演出排练,要连排三天,而当晚还有布莱克肖的钢琴独奏,演出模式不同使得舞台布置切换频繁。”林高俊说,整个舞台技术组除了1个专管调音的调音师,一共12个人。“馄饨皮”一共两个厅,这12个人被分成两组三班倒,来保证两厅场地排布的自如切换。
“像几天,早班同事7点来,要把一百多把椅子放出来变成交响乐团的舞台,结束之后再把所有椅子再摆回去,变成一个钢琴独奏的舞台。今天的钢琴独奏舞台是比较特殊的,是四周环绕型的,钢琴家在正当中。高级乐器调音都有特殊条件,譬如这样演奏级的三角钢琴,不同的温度、摆置点对声音都会产生影响。因而,即便只为调音,也要将钢琴摆到演奏的位置。”据悉,当晚钢琴独奏结束后,晚班的技术人员还要将第二天早上的交响乐团排练的位子摆放出来。林高俊说:“为配合闭幕式排练,我们每日至少要翻台三次。”
睡后台是家常便饭
小厅的切换虽频繁,但对技术要求还有限。相较之,大厅的场次切换就复杂许多。以前两日谭盾、杭盖和上交的演出为例。前一晚《长恨歌——黄自作品音乐会》21:30结束,林高俊和同事们在半小时内撤走所有舞台乐器和椅子,腾出主舞台让杭盖安装灯光和音响。随后,他们连夜搭台,完成灯光对接、调试舞台机械的配合度。
干到凌晨4点,眼看大功告成,却在灯光调试时,发现第二排电脑灯降下后只能回升6米。排查下来,是电动吊机中的电葫芦坏了,然而前后两排都被占用了,也没有备用的可以替换,眼看这排灯就在6米的位置不上不下,让林高俊心急如焚。如果灯升不上去,对光就无法进行,整个的进度就会拖延。然而,又是凌晨4点这个尴尬的时间,维护团队也不可能赶来。最终,林高俊联系设备供应商,去仓库拿了一个手摇的葫芦,爬到主厅的天花板上做了个临时的吊顶。解决完这一切,已是早上7点,距离杭盖进场排练不足1小时。
这样的“危机时刻”,对舞台技术部而言并不罕见。林高俊说:“我们就是解决问题、提供服务的部门。现在这样演出密集时期,通常一个班次要坚守24小时,才能回家睡个四五个钟头。真的人手不够时,睡后台是家常便饭。”
当记者开玩笑说:“舞台技术部似乎清一色男丁,不见女同事身影。”林高俊羞涩笑道:“这种工作量不大适合女生,再说,整个办公室都是男同事,有时干累了换衣服就地趴下,也不用顾忌。若真有女同事加盟,恐怕也不能这么随意了。”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