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即战场
总体上,“国际军事比赛”从当初单纯的坦克射击竞技比赛发展为军事科目的“奥运会”,项目设置十分强调“练为战”。
例如,从2015年开始,“国际军事比赛”增设了“侦察尖兵”项目,从规则制定与评分看,“侦察尖兵”明显受到爱沙尼亚“爱尔纳·突击”世界侦察兵锦标赛和斯洛伐克“安德鲁·波伊德”等国际特种兵竞赛的影响,即强调侦察兵的体能和技能水平,也重视小分队战术协同配合。中国侦察兵历来是国际侦察兵大赛中的得奖大户,在2002年,我军两支代表队参加在爱沙尼亚举办的第九届“爱尔纳·突击”世界侦察兵锦标赛,分别取得团体第一、二名。2009年我军在第14届“安德鲁·波伊德”国际特种兵竞赛中取得多个单项第一。因此,在“国际军事比赛”的“侦察尖兵”赛场上,中国队总是表现抢眼,往往以领先第二名几十分的成绩当之无愧地获得射击比赛冠军。
当然,最早由俄罗斯倡议举办的“国际军事比赛”,参赛的主要是独联体国家,因此在比赛中,中国军事装备很难有机会同西方最先进的武器同场竞技。与此同时,中国军队在诸如“国际陆军轻武器技能大赛”等西方国家主办的比赛中,也汲取了一些武器射击上的宝贵经验,也从侧面体现了参加“国际军事比赛”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暴露不足。
应对新需求
正是为了通过比赛提升部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今年的“国际军事比赛-2017”扩大了军事技能比武的范围,增设了“道路巡逻”“管控秩序”“军人友谊”“军事拉力”和“无人机竞赛”等新项目。其中,“无人机竞赛”体现了中俄等国军队对机器人上战场的趋势的重视程度。事实上,发生在叙利亚等地的局部战争和冲突中,无人机正成为撬动战场态势的关键力量。
实际上,西方国家早在21世纪初就开始举办各种带有军用背景的机器人比赛。2004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发起了首届机器人挑战赛,最初旨在鼓励无人车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2012年,针对日本福岛核灾难所暴露的新问题,DARPA将机器人挑战赛的重点改为可以直立行走并具备操纵工具能力的机器人,虽然这一比赛号称是针对“灾难救援”,但在比赛中测试的行走系统、低功率驱动器技术等都带有明显的军用色彩。而在“国际军事比赛-2017”增设无人机比赛,一方面是考虑到俄罗斯在军用无人机发展方面落后于欧美和中国,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中国作为全世界最主要的无人机生产国之一,拥有覆盖各种用途的完整无人机产品线,有理由相信,借助“国际军事比赛-2017”的宣传推广,中国无人机将会赢得一大批新用户。
顺应新潮流
应该说,“国际军事比赛”影响力一路走高,也使得举办军事竞赛成为国际潮流。正是在俄罗斯率先创办“国际军事比赛”的刺激下,北约在2016年重启停办15年的坦克射击竞技比赛“强大欧洲”,今年的坦克挑战赛由奥地利陆军爆冷夺冠,美国陆军只拿到第三名。
近年来,中国军队一方面在“爱尔纳·突击”“安德鲁·波伊德”“桑赫斯特”等经典国际军事大赛中斩金夺银、巩固优势,另一方面开始在国内推广“以赛代战”的训练模式。2014年12月,解放军首次举办国际间军校军事项目对抗赛“精武-2014”。2016年8月6日至7日,由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主办,由清华大学国防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等8个单位参加的“剑鹰-2016”军事技能竞赛在烟台举行。同在2016年,解放军中部战区举办“中部铁拳”系列军事竞赛。
这些竞赛既带有很强的竞技性,又贴近实战,能够很好地促进部队实战化训练工作的开展,未来不排除通过邀请观察员和邀请参赛的方式,吸引周边和其他友好国家前来参赛的可能性。这样的活动,既能提升部队的技战术和训练水平,又有利于军队和国家的外交活动。可以说,作为一支重视荣誉的军队,中国军队能够在比赛中平等友好地对待各国参赛队伍,构建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
白孟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