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3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脱下军装,不褪军人本色
方翔 潘高峰 吴艺
■ 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始终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庄毅 摄
  本报记者 方翔 潘高峰

  通 讯 员 吴艺

  明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日子。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一批人,他们虽然已经脱下了军装,但依然保持着军人本色,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堪称表率。

  警营“新传”

  走出军营仍守护平安

  从绿色军营走来,脱下军装、穿上警服,忠诚不改。上海公安系统目前共有“军转干部”5800余人,遍布刑侦、治安、交通等各个警种。军营“老兵”,警营“新传”,赢得了市民群众的赞誉。

  破案也用上“拗劲儿”

  普陀公安分局长寿路派出所副所长蒋春华,脱下军装已有11个年头。刚当上民警时,他对执法办案一窍不通。第一份询问笔录,他至今记忆犹新:“那位上海阿姨说的上海话我听不懂,只好边听边问旁边上海同事,结果笔录被师傅纠正了一遍又一遍!”军旅生涯锻造了蒋春华的“拗劲儿”,困难面前他越战越勇,很快熟悉了接处警、纠纷调解、案件办理等业务流程,连上海话也被成功攻克。今年3月,辖区发生的一起刑事案件由于缺少线索信息悬而未破,让他夜不能寐。6月份,另一起看似毫无关联的盗窃案件让他嗅到了猎物的气息。凭借着敏锐的眼力和准确的判断,他把两起案件成功串案,犯罪嫌疑人服法落网。

  社区离不开“救火哥”

  长宁公安分局天山路派出所社区民警胡茂志今年46岁,离开军营七年依然保持风风火火,但在社区管理中,他却有着“绣花”般的细致。每次进社区,他都随身带两个小本子。第一个小本子记录小区里需要特别关注的居民信息以及需要长时间解决的各种困难,另一个本子记录小区里需要处理的各类治安问题,有些是他自己发现的,有些是热心居民反映的。几天前,一个20多岁的青年走进一幢楼,推开了一家住户虚掩的房门,与正在屋里的主人撞个正着,他装模作样地问了一句“你们这房子出租吗”,立即转身离开。得知信息后,胡茂志断定这是典型的“溜门”盗窃。结合相关视频画面,他挨家挨户走访小区居民,提醒大家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除了细致,当兵经历练就的胆魄依然在身。3年前,娄山关路一家饭店不慎失火,一片慌张与纷乱之中,老胡一人用11只灭火器扑灭了明火,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赞扬。事后,老胡又多了一个外号——“救火哥”。

  从指挥飞机到指挥交通

  “请指挥中心调控一下西藏路口的右转弯灯。”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高架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刘澄通过对讲机,对指挥中心说。或许你不会想到,刘澄曾经是所在部队司令部的一名领航参谋,负责组织部队的飞行训练工作。

  “2005年,我刚在老家办完新婚的喜酒就接到部队要转场山东参加中俄‘和平使命——2005’演习的命令。”刘澄说,“2007年我又跟随部队转场去了海南,这时妻子就要临产,但服从是军人的天职,部队的任务高于一切。在孩子出生的时候,我只向部队请了3天假,匆匆赶回家看了一眼刚出生的女儿,丢下母女俩又奔赴训练的前线。”

  经历了13年的军旅生涯,刘澄于2009年转业到了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高架支队。“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些不适应。但是面对岗位和职责的转变,我仍然始终以一名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始终坚持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理念,别人能干的我一样要能干,别人不能干的我也要能干。”

  高架交警工作的岗位就是在路段上,经常是早班、中班、晚班三班倒,巡逻执勤、疏导交通、纠处违法、处理事故、交通警卫。刘澄虽然已经在管理岗位上,但每天还是要到高架上进行巡逻,“指挥交通和指挥飞机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就是要有全局观念,像我们大队所负责的内环线和延安路高架是上海交通最繁忙的城市快速道路,一个下匝道出现拥堵,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交通系统,因而在我们巡逻的时候,往往要和各个执勤路段的交警多沟通,并与地面交警以及指挥中心加强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架道路的通畅。”

  高架上实线变道、追尾等事故时有发生,刘澄从研究具体违法行为的特征及处罚技巧开始,直到研究各个区域易出现的违法行为种类,并且培养出了不少的业务骨干和执法标兵,“其实罚款不是目的,交通大整治的核心就是‘正尊法的风气,树法律的尊严’,严格执法让高架通行更加有秩序,这对于遵守交通法规的驾驶员来说,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也会让文明驾驶为更多人所接受。”刘澄说。

  “老兵”援藏 迎接人生又一次转折

  按照有关规定,援藏干部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但是上海第八批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常委、副县长陶文权入藏时候的年龄已经达到了48岁。“我曾经是一名侦察兵,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错,当时我提出援藏申请的时候,有关领导担心我年龄太大了,我拍着胸脯跟领导说‘没有问题’,在软磨硬泡下,领导同意让我入藏,也实现了我长久来的一个梦想。”陶文权说。

  “我们援藏拉孜小组6名同志,都来自上海杨浦,在万里之外的西藏开展援助对口工作,大家同工作、同学习、同娱乐、同吃一锅饭,可以说是一种缘分,我们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陶文权说,“我们中间也有同志当过兵,因此我们像又回到了军营中。无论是工作上的事,还是生活、身体上的事,大家相互关心、相互提醒。无论是谁,工作中遇到困难,我们就聚在一起商量解决;如果是身体上出现不适,大家一起问寒问暖,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感觉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据陶文权介绍,进藏后,除了要忍受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更要承受头痛、胸闷、心跳快、气喘、呼吸困难、失眠等高原反应的痛苦。同时,由于近期以来,白天雨水多,夜间风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早上起床后,鼻孔常带有血丝,因为担心感冒生病,通常一周只洗澡一次,“面对这些困难,一是用‘老西藏’精神鼓励自己,进一步磨练和砥砺了自己的意志品格,也使得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同时,过去当兵时候磨练出来的意志,在这个时候也起到了作用,靠自己的意志咬牙坚持,并鼓励自己做到‘缺氧不缺精神’。”

  拉孜县是“堆谐”之乡,2008年6月,拉孜县申报的“堆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此之前,拉孜堆谐已经在200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过。“我们今年将成立堆谐文化旅游公司,把拉孜各乡镇的堆谐表演者集中起来,人员固定在50人左右,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最终目的是让其进行市场化运作,我们目前也正在积极筹备拉孜首届中国堆谐之乡文化旅游节暨雅江骑行活动。”陶文权说。

  “我见证了前七批援藏干部同拉孜的干部和人民群众结下的深厚感情,感受到拉孜人民对我们上海援藏干部的真挚热情,感受到拉孜人民对稳定、建设和发展的渴望,感受到对口支援建设给拉孜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陶文权说,“作为援藏干部中的一员,我为能够代表上海为西藏拉孜人民作出一点贡献感到无比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我用援藏梦引领个人梦,让个人梦服从援藏梦,把自己的个人成长进步与实现援藏梦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援藏梦想的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

  民航空保 幕后英雄保客舱安全

  1986年,正在上海警备区担任排长的严士全与其他一批经过严格选拔的战友,进入公安部当时新建立的某直属特警支队,为如今东航的前身、中国民航第五飞行大队担负机上空防工作。这些老同志成为第一代民航空保员,在东航的8位,被后辈们尊敬地称为“八大金刚”。

  1993年,严士全的战友、同为第一代空保员的钱岐华担任东航福州-上海航班空防任务时,便发生了劫机者声称握有硫酸,要求飞往台湾的险情。在钱岐华的冷静处置和机组同事的全力配合下,案犯最终被成功制服、航班顺利降落。

  伴随东航打造通达全球的枢纽航线网络,安全员们遇到了协助国外警方、遣返企图搭乘东航航班前往第三国偷渡客等越来越多的新任务。钱岐华清楚地记得,有一回,为了与法国警方合作遣返一名企图偷渡入法的非洲某国偷渡客,他三次飞往巴黎执行任务,最终和法方合作、成功阻止偷渡客的逃脱和自残,完成遣返,也展现了中国民航安全员的良好专业水准。

  2011年初,利比亚安全局势急转直下,那里的3万多名中国公民亟待撤离,中国民航史上规模最大的撤侨任务随即启动。按照国家部署,东航压缩普通航班,抽调远程宽体客机,安排包机远赴北非。钱岐华以身作则,率先报名参加撤侨航班保障。利比亚当时已是烽烟四起,机场地面保障设施更是非常简陋;而由于撤侨不易,东航航班飞抵之际,搭乘航班的同胞未能及时赶到。钱岐华和撤侨团队的成员们在机场坚守了足足6个小时,终于接到了侨胞,帮助他们顺利回家。

  “9·11”事件发生之后,恐怖袭击更多地指向民用航空领域。在这个背景下,2003年中国民航空中警察队伍应运而生。“2003年第一批空警队伍成立时,我便加入了这支队伍。可以说,我见证了空警这十年来的发展和壮大。”曾经是一名武警战士的李鹏,在经过社会招聘后进入了东航,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训练,一丝不苟地坚守在空警第一线。

  随着时代的发展,撤侨、救灾等新任务,也成为安全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在2010年执行海地地震撤侨包机任务中,李鹏主动报名参加航班飞行,他和其他机组成员制定了周密、细致的空中安全防范预案。在整个飞行中,他和队员们共持续工作106个小时,其中空中飞行时间66小时,特别是面对灾区疫情异常严重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对侨民和装载的行李、货物实施100%的安全检查,确保了登机人员的安全,认真履行了监控飞机安全的职责。

  在天空、地面,处理突发违法事件,都需要斗勇斗智,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85后”邵锡申曾在武警部队里是一名狙击手,退役后通过社会招聘进入东航,担任空保二部一分部专职安全员。2012年,曾有一名女乘客报告在机上丢失了一个黑色Iphone手机。经过与乘务员的沟通,邵锡申和团队锁定了一个形迹可疑、频繁上厕所,且就坐在丢失手机的女性斜后方的男子,并通过巧妙的手段,让这名“飞贼”自己交出手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阅读上海100胜30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科创上海
   第A10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广告
脱下军装,不褪军人本色
新民晚报要闻A04脱下军装,不褪军人本色 2017-07-31 2 2017年07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