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中最多的成分是什么?细胞?基因?都不对,是微生物!仅在人体肠道中,就含有800多种菌属、7000多种菌株,超过100万亿个细菌,它们的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房静远教授介绍,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与代谢性疾病、炎症性疾病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监控和调整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实现疾病的预测、预警、预防和精准治疗,已经成为国际生物医学界前沿的热门研究课题。相关检测试剂盒未来可用于大肠癌的精准预测和靶向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可致多种疾病
房静远教授表示,肠道微生态实际上是人体的“功能器官”,肠菌一般由益生菌和致病菌共同组成。其中,益生菌是肠道菌群中的“正能量”,可以合成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维生素,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生长。而致病菌一般在肠道内少量存在,一旦有机会便会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引发疾病。
近年来的研究揭示,肠道菌群多样性是印证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胃肠道中特定的微生物群对健康或者疾病有着重要影响,包括免疫系统、新陈代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以及癌症风险等。而饮食不健康、滥用抗生素都会引起体内肠道菌群发生紊乱。房教授指出,一旦当宿主体内的微生物群种类或结构遭到破坏,紊乱的微生物系统易引发肥胖和糖尿病及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肝脏疾病、肿瘤、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或便秘、哮喘、自闭症、一些风湿免疫病,甚至于衰老。
肠道菌群或成精准防治的突破口
房教授指出,目前,研究不同民族、地域和生活方式人群的菌群结构差异及其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开发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新型营养品或者药品等产品,通过监控和调整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实现疾病的预测、预警、预防和精准治疗,已经成为国际生物医学界前沿的热门研究课题。
以大肠癌为例,最近有系列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肿瘤特别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而房静远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更揭示了肠道中致病菌——具核梭杆菌可通过影响大肠癌细胞的自噬,诱导或促进患者的化疗耐药,进而导致或部分导致术后复发。这为通过分析肠道菌群来预测大肠癌化疗效果和预警大肠癌化疗耐药风险,提供了非常广阔和重要的应用前景。
据悉,某些学者们正在研发基于肠菌的相关检测试剂盒,未来可用于大肠癌的精准预测和靶向治疗。但房教授也坦言,从研究成果到大量的临床试验,再到推向市场真正实现产业化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更多咨询请加入“上海名医”、“新民健康”微信公众号或拨打新民健康会员中心热线021-80261680(10: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