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我家终于安上了马桶,朋友纷纷打电话来祝贺!”赵阿姨一家三代人“蜗居”在景华居民区不足12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她告诉记者,过去家里没有马桶,白天还能到外面的公共卫生间;但晚上只好在便盆中“方便”,然后拿到马路上的倒粪口倾倒。这次,在街道以及居民区如厕难自治共治理事会协调下,将和她家一墙之隔的社区单位一块闲置场地腾出一块,用于建设卫生间。赵阿姨家终于迎来了一座崭新漂亮的卫生间。
静安寺街道党工委书记叶智坚介绍,静安寺街道老房子多,居民住宅大都是解放前的新式里弄、花园洋房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建成的老式高层,甚至有房龄百年的老住宅,而且其中有近三分之二都属于历史风貌保护区。如何解决老房子里居民生活的“痛点”成为当务之急。
2016年底,经排查摸底,静安寺街道还存在手拎马桶144个,分布在街道海园、景华、愚谷村、百乐等8个居民区的角角落落。这些存量手拎马桶,都是前期留下的难啃的“硬骨头”,缺乏建设空间、房屋结构不佳或是管道排布难等。
为此,静安寺街道居民区干部细致摸排走访,根据居民区如厕难情况形成“一户一表”,对居民居住状况、困难情况尽可能全面了解。街道会同房管局、置业集团等部门进行再梳理,以原住民为重点服务对象,以1平方米马桶入户为核心,楼内建设合用卫生间为辅助,弄内建设公用卫生间为补充。围绕三种解决方案,形成解决如厕难工作的“一户一策”。
为了更好地解决老城厢居民如厕难问题,街道充分发挥居民主体作用,自治自管营造美丽家园。比如,景华居民区成立了解决“如厕难”自治理事小组,发挥业委会、监督委员会、居民代表作用,全程参与全过程,出点子,献智慧,并开展工程监督。有的居民还主动拿出钱,形成自治金,用于改善楼内公共环境。
愚谷村居民区最终建成39个独立卫生间,做到一户居民一间,最大限度地为居民提供便利。卫生设施建成后,居民纷纷叫好,还主动配合拆除了原来自己搭建的15个违法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