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打好“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的关键一年。顾金山表示,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城市管理“补短板”工作,通过加强对联勤联动、综合执法的统筹协调,“五违四必”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深入推进,集中连片违法建筑大量拆除,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之后,上海仍将持续保持对违法建筑的高压整治态势,从“大刀阔斧”打响综合整治阵地战,到“绣花精神”做好城市管理。
问:作为关键一年,上海“五违四必”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前进展如何?
答:今年是上海开展第三轮“五违四必”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前已在22个市级地块、307个区级地块以及一大批街镇级地块内集中展开。
截至7月20日,虹口提篮桥、闵行九星、长宁北新泾、金山山阳、崇明长兴、青浦香花桥、静安大宁芷江西、嘉定安亭、宝山的南大二期和顾村、浦东的川沙和三林、奉贤奉城和黄浦小东门和老西门等14个市级地块已完成整治,市级地块违法建筑治理的总体进度超过了95%,共拆除违法建筑1133.5万平方米,消除违法用地7509.6亩,整治污染源1196处,消除消防安全隐患3297处、生产安全隐患1422处,关闭无证及淘汰企业3038家,查处违法经营企业2139家;区级地块内共拆除违法建筑1004.73万平方米,总体进度达到了89.57%。
问:下一阶段,上海又将如何部署“五违四必”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否会有一些新举措?
答:“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重视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继续加大力度,确保实现“9月底前本市五违问题集中区域基本消除”的总体目标,根据市委、市政府在历次“补短板”现场会及各类重要会议的指示精神,将“五违四必”综合整治不断推向深入。
二是加快生态修复,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原则,对于明确的生态用地,通过农林建设,迅速“占领阵地”;对于规划尚未明确或是正在修编调整的,结合整治进展及时实施过渡性种绿,避免因地块闲置引发反弹回潮。
三是落实长效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基层治理、城市网格化管理等作用,将治理完成区域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范围,建立对各类违法行为的动态发现机制,实施常态长效管理。
问:在“五违四必”整治工作中,违建现象是最为突出的。针对这一块“硬骨头”,上海今年有哪些治理举措?
答:今年重点围绕中小河道综合整治、京沪高铁沿线整治等工作,进一步加大了拆除违法建筑的力度,并全面启用无证建筑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升违法建筑治理能力。
今年1-7月份,全市累计拆除违法建筑23.69万处、7713.47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131%。其中存量7674.51万平方米、在建38.96万平方米,已超额完成全年任务量。重点整治拆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块内违法建筑2606.8万平方米,其他经营性违法建筑510.47万平方米,别墅区违法建筑6.86万平方米,高铁沿线违法建筑4.76万平方米。
问:上海在拆除违法建筑方面,还会有哪些行动?
答:一是深入推进重点区域违法建筑治理工作,按照既定目标,稳扎稳打,不断巩固扩大整治成果,确保任务全面完成。结合中小河道综合整治、中央环保督察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高铁沿线违法建筑治理等工作,持续发力全面遏制违法建设行为,坚决防止违法建筑反弹回潮。
二是积极开展无违建街镇、无违建村居创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消除存量违法建筑,使全市90%以上的街镇、村居实现“无违建”创建。下半年计划完成“无违建街镇、无违建村居”创建工作制度的制定,细化“无违建街镇、无违建村居”创建标准。开展“无违建街镇、无违建村居”创建试点,全市“无违建街镇、无违建村居”创建率达到10%左右。
尽管今年的拆违工作卓有成效,但仍有问题存在。一方面,区域间的拆违工作还不太平衡,仍存在零星小块的脏乱差区域,后续还得循序渐进地推进;另一方面,目前的工作成效可能与老百姓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老百姓关心关注的违法搭建,要尽最大努力去攻破。越往后啃骨头的工作越多,必须保持定力,进一步把方案做细做实,保持整治工作不断深入。
今年,本市还将在“五违”整治中全面完善源头管控、跟踪督办、拆后核查等机制。违法建筑是“硬骨头”,只有下狠力气去啃,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才能真正见实效,老百姓才能真正说满意。
本报记者 裘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