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冰冻三尺为清凉
丁玉宝
  丁玉宝

  古代中国对冰敬若神明,认为上天赐的冰和国家安危存亡、人们生存状况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在冬季开采冰、运送冰、储藏冰,都有一整套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和祭祀礼仪。对冰的开发利用就像对粮食生产一样重视,《左传》记载,到了冬季,“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这里“山人”指负责管山林物产的官员。

  从山里取冰而不从江河湖泊里取冰,是因为冰和上天神灵有关,取的冰必须清洁质量好。古代虽无工业污染,但江湖仍会有生活中脏物流入。而“深山穷谷,固阴寒,于是乎取之”。如此重视采冰,主要的倒不是为夏季人的享用,而是为了敬畏天上的神灵。

  冬藏之冰,到了夏季第一个享用的当然是最高君王。其次是卿、大夫、士,那些出苦力受饥寒开冰、运冰、藏冰的平民和奴隶,是享受不到的。

  冬季藏纳冰的风习起源甚早,《诗经》中即有记载。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举,颇属盛事。因当时冰之收藏不易,所以唐以前,能享用者并不多。隋唐以后,城中开始有卖冰的铺子,但夏冰价格仍很高。

  唐初,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政府官员和商贾大户首先在冬季为自己建凌室,收藏冰块,以供自己来年消夏之用。从而使藏冰的专业人员日渐增加,一些颇有经济头脑的商人发现藏冰、卖冰获利颇丰,于是,营利性的藏冰业也就应运而生了。

  唐明皇时,长安出现了最早的藏冰专业户。隆冬季节,他们组织人力到深山溪谷中采集冰块,运回后贮藏在地窖或深井里,然后等到第二年夏天再取出来销售,由于藏冰花费劳动力极多,又须历时半年才能产生效益,冬天所采集的冰块有三尺多厚,到第二年夏天仅剩下不到一尺。因此,夏天出售的冰块价钱极其昂贵。

  南宋时,随着都城南移,南方气温高,冬天结的冰薄,难以收藏。为了解决这一技术上的难题,藏冰户想出了将盐洒在冰上,一层盐,一层冰,冻结在一起,从而使冰块达到三尺以上的厚度。南宋都城临安的藏冰业十分兴隆,每到夏天,不仅有卖天然冰块的,更有小贩买进冰块,制成冷饮出售。

  时至清朝,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冰商,乾隆年间天津著名的“富盛冰窖”的创办者就是当时一个有名的冰商。清王朝将官府藏冰改为向冰商收购冰块,这种制度被称为“冰差”。冰差规定,藏冰户凭县衙发给的一张龙票,就可以在河里、湖里合法地采集冰块,从事藏冰、卖冰业,藏冰户获利达五成以上。

  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无意间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冷饮。以后逐渐出现了专门制作甜冰的人,这种甜甜的冰块吸引了许多顾客。中国人造冰与欧洲人相比,大约早了五个世纪。随着造冰技术日渐发达,藏冰业退出了历史舞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阅读上海100胜39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养生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汽车周刊
   第A2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7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8版:广告
房产中介王高高
美好的遇见
冰冻三尺为清凉
长夏未央
橱窗·行走(中国画)
敢为天下先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冰冻三尺为清凉 2017-08-09 2 2017年08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