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所在小区试行垃圾分类已逾半年。因为常去那里,有两点感受很明显,一是小区里多了个“专管”倒垃圾的阿姨,工作岗位就在垃圾房周边。二是垃圾房确实干净整洁了不少,常常都有清水浇洗过的痕迹。
本以为那里的垃圾分类应该是推行顺利,效果也不差吧。可前几天听到朋友说起一些背后情况,心中不由大惊。
第一,朋友家的钟点工,大半年来据说是从来没有给垃圾分过类。管理阿姨提醒过几句,钟点工置之不理;阿姨从此眼开眼闭,钟点工更是一如既往。第二,许是每天的分类收集有定量标准,大多数不乐意分类的人都图方便一股脑儿把垃圾扔进干垃圾桶,导致湿垃圾分量严重不足,于是管理阿姨每天去菜场捡两大包菜皮,作为湿垃圾充量。第三,小区考核管理阿姨,主要是看垃圾房是否干净。因此阿姨的主要职责便是打扫和清洗,她常和居民说:“我不在的时候,你们别扔外面就行。”
从初识垃圾分类这个词,至今有20年左右了,而在最近的六七年时间里,更是有较大规模的推行,一个标志就是这些年陆续在各个小区里出现的垃圾分类管理员。
管理员大多由物业聘请,每天在处理垃圾的早晚高峰时段上岗,本意是为了面对面讲解要求、协助分类,以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操作能力。但朋友小区管理阿姨的操作实例无疑给人泼了一头冷水,这些管理员有人出资请,却常常没人出力管,致使所在小区的垃圾分类只是看上去很美,徒有其表,不仅发挥不了实际作用,更是损伤了真正愿意响应要求的居民的热情。
前不久有报道,说的却是另一支队伍:上海一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小区,便是靠了30多位居民志愿者,群策群力、劳心劳力,解决了400多人小区的垃圾分类难题。原因很简单,这些志愿者,是从心底认同垃圾分类的理念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尽管不拿钱,但凭着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了很强的带动力。
生活垃圾分类已覆盖越来越多的区域,实效如何,值得好好辨别、细细查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