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裁定辛格罪名成立后,在其信众分布最广的哈里亚纳邦和旁遮普邦爆发了大规模骚乱。这场审判让公众重新关注印度社会中一个现象:“上师”能量为何如此巨大?
扮演慈善家角色
本月15日,辛格在“真业之家”总部开始为期一个月的50岁生日庆祝活动。邦政府几名来自执政党印度人民党的部长上门“祝寿”,其中一人还给辛格的团体献上510万卢比(约合8万美元)捐款。
在“真业之家”,辛格给贫苦的信众提供免费医疗和教育,放映歌颂他自己的《神的使者》系列电影,售卖他创办的“神的使者”品牌食品。媒体记者每天在大门外等着他出现,他的每次演讲都能吸引数万听众。
印度占主流的印度教并没有严格的宗教组织结构,因此无需“官方认定”,各种自称为“神的使者”的“上师”层出不穷。“上师”往往扮演慈善家角色:他们给信众开设免费食堂、诊所、学校等设施,填补印度中央及地方政府往往疏于提供的公共服务空缺。
政客借力拉选票
大学教授苏克德夫·辛格·索哈尔说:“穷人想要逃避现实的路径,这些上师就提供了这类路径。他们给人安慰和希望。”他估计,在印度拉贾斯坦邦、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有250万人追随各种“上师”。
新一代的“上师”如辛格,更加高调,更加富有,也更具煽动力。除了强奸罪,辛格被指控曾鼓动多达400名男信徒“自宫”,“洗脑”功力可见一斑。巴巴·拉姆德夫是现任总理莫迪的好友。他开创的日用品品牌在印度十分红火。斯里·斯里·拉维·尚卡尔则在富人当中相当受推崇,从印度红到了北美洲。
印度社会评论家桑托什·德赛说:“今天的‘上师’曝光率更高,更有钱,更具有消费主义光环。他们就是品牌。”
这些“上师”在民众当中的号召力远超一般政客,后者不但无心去压制,更乐于借重这种能量去帮自己争取选票。过去执政的国大党、现在掌权的人民党在多次选举中都曾得到辛格“粉丝”支持。政治学家伦基·拉姆说,“政客通过‘上师’谋求选票,然后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民众想如果政客都来找‘上师’,他肯定是重要人物,这是个恶性循环。”
扯民族主义大旗
清华大学南亚问题学者毛克疾说,“上师”和他们的信徒代表印度社会政治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政治资源组织形式——“庇护关系”:“上师”以宗教领袖的身份,为信众提供精神慰藉、人身保护、政治地位和经济分红等庇护,信众则为“上师”提供政治选票、经济供养,必要时充当“炮灰”。
毛克疾说,过去,庇护者角色更多地由地主和氏族领袖担任,但在新的政治传播趋势下,擅长超越地理限制的精神宣讲的“上师”们更能脱颖而出。“上师”还喜欢挥舞印度传统文化和民族主义大旗。备受争议的“上师”巴普曾称“情人节”是西方文化侵略方式,会教唆印度少年人“干坏事”,而辛格在很多宣传材料上也常把自己与印度国旗、国会等政治符号对接。
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