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文体新闻/体育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3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眼中的张俊秀
陶邢莹
■ 二○一五年十一月,徐根宝搀扶张俊秀(左)走进崇明会议中心  周国强 摄
  作为一名80后,在见到张俊秀之前,我并不了解他。2015年11月,徐根宝“做东”,留匈足球元老等几代中国足球人与匈牙利足球代表团来到了上海崇明。幸运的是,我在现场。从未看过他们踢球的我,很想亲眼见一见那批为中国现代足球掀开新篇章的老前辈,听一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

  在崇明会议中心,我第一个见到的老前辈,就是张俊秀。他拄着拐杖,戴着一顶帽子,大概是想遮盖住自己的白发,身着深色外套。

  在交流会上,他率先发言,一字一句说道,“匈牙利足球,是中国足球的老师。”张老的普通话带着一些口音,但口齿依然清楚。他说这句话时,我能感受到这是发自肺腑的。作为曾经的国门,攻不破的万里长城,说的就是他。

  这是一段镌刻在中国现代足球历史的封面故事:60年前,25名意气风发的中国青年足球队员留学匈牙利,成就了新中国足球事业的第一次飞跃。这其中,张俊秀是中国第一代守门员。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第一届中国足球队宣告成立。按张俊秀的话来说,“当时中国队的水平是零,而匈牙利足球是珠穆朗玛峰。”

  为了尽快摆脱落后面貌,中国决定派一些年轻球员去当时足球水平很高的东欧学习,这是邓小平和贺龙同志特批的。

  我挺好奇的,中国历史上出过不少有名的守门员,而张老对于后来的守门员有什么启发?论坛结束后,他边给各种足球和纪念品签名,边接受我的采访,他是这么告诉我的,“当时的中国守门员,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鱼跃,扑球的时候都习惯肚子着地,比赛下来胸前全是土。可是一到匈牙利,我看到十二三岁的小孩都会鱼跃扑救。”于是,他在匈牙利刻苦训练,每天扑球落地至少150次。那时候还是煤灰地,他说膝盖都是血肉模糊的。我产生了好奇,练了多少次练会的?他突然愉快地笑了,说:“大概过了三个月,有一天我做梦,梦到了自己会腾空了。结果下午训练时,我果然成功了!”我也“扑哧”一下笑出了声。

  在来崇明之前,张俊秀和其他几位老队友获邀重返匈牙利,来到当时住的达达奥林匹克训练营,他的额头贴紧门柱,深深给了门柱一个吻。当时有一个摄制组拍了一则纪录片《追随时光的足迹——记中国足球元老留学匈牙利往事》。这次在交流会上播放纪录片时,我看到张老看到片中的自己时,眼里分明闪烁着泪花。但他忍住了,没让眼泪流下来。

  在中国足球留洋史上,留洋匈牙利是最成功的一批。回国后,张俊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国门。那天他还告诉我,一直关心中国足球的现状,会看国足比赛,也看超级联赛。在根宝基地,他特别点名了上港门将颜骏凌,说非常看好他的潜力。

  今天我再翻出他和年维泗、张水浩、陈成达与徐根宝的照片,我才想起来,他是当中唯一一个拄拐杖的……

  张老走了,可我还记得他略带天津口音的普通话,但他为国争光的足球精神永存。

  本报记者 陶邢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连载
   第A26版:阅读
   第A27版:好吃周刊
   第A28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A29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A30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第A31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32版:医技/新民健康
全力以赴争取最后希望
一代国门张俊秀去世
我眼中的张俊秀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体育A21我眼中的张俊秀 2017-08-31 2 2017年08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