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有志学习绘画的人都曾经把哈定初版于1954年的《怎样画人像》、初版于1957年的《怎样画铅笔画》以及初版于1987年的《水彩画技法初步》当作绘画的启蒙教材,三本书的发行量几乎达到40万册。很多美术界的专业人士,包括当今很多德高望重的画家和学者,依旧记得当年《怎样画人像》和《怎样画铅笔画》对他们的帮助和影响。如今这三本书里的艺术家画稿,笔记,照片,绘画等等资料,通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哈定绘画技法讲稿》重新整理精编,以另一种脉络展现出来。
手稿与书籍的教学价值
展览上展示的56件艺术家手稿(画稿)、笔记、范稿,均来自于《哈定绘画技法讲稿》,大部分是首次公开展示。艺术家的画作手稿由于不是作品或者最后的成稿,通常不会轻易示人。然而,艺术家的手稿带着手迹和体温,传递出超越作品本身的很多珍贵信息和情感,因而不光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哈定而言,手稿更多的还有教学价值。
上世纪40年代,哈定在张充仁开办的中国第一个私人绘画雕塑教育学校“充仁画室”学习,并担任助教。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美专、苏州美专沪校迁离沪上,上海一度没有了专业的美术院校,哈定又在余庆路上开办了美术短训班“哈定画室”,补充了上海美术教育的缺失。从他的画室先后走出王劼音、俞晓夫、庞卡、张安朴等一批知名画家。1960年,哈定又担任了新建立的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的专职教师,培养了包括陈逸飞在内的一大批美术学子。
如何把一个简单的陶罐,一个锅铲和铁锅的组合用素描线条逐渐勾勒成形?在哈定的笔下,都有着详细而精准的分步骤解析,这些是哈定的教学实践总结,也是他的自我实践总结,如他所说“我教即我学”。时隔六十余年,这几本美术普及教材中的很多提法对于绘画创作何尝不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初学者不能忽视基础训练,不能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追求用笔、用水的趣味上,或追求一些特技所产生的肌理美。如果这样,其作品往往会显得内容空泛,华而不实。”
书本的传承意义
展览策展人李丹丹特别指出桌上放着的一些哈定曾经翻阅过的参考书,其中有俄罗斯美术教育家契斯恰科夫的著作,日本人柳亮关于人体解剖的过程等等,人们认为哈定是艺术“西风东渐”中的一个典型,但是展览中体现出的“西方”的细节,并不是惯常的一概而论的西方,人们会发现,影响一位艺术家的因素来自老师,来自学生,来自时代,也来自广泛的阅读。
在展览的“书之桥”部分,特别向读者征集了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64本《怎样画人像》和《怎样画铅笔画》旧书。这些泛黄程度深浅不一的旧书版本各不相同,上面仍然留有读者边读边涂写的痕迹,甚至有一些读者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了长长的读后感,与自己脑海中的作者即老师哈定先生作着无声的艺术交流。不同的笔迹如一个个活在时间片断里的生命体般,记录着读者购买地点、购入日期等信息。它们从历史的维度形象直观地述说着艺术与经典是如何通过书籍来实现传播与传承的。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