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火柴已渐去渐远,昔日风光无限的火柴厂已沦为夕阳企业,大都关门或转制,无可奈何花落去。但我收藏一枚火柴厂的工资流通券,票面虽然斑驳陈旧,但制作之规范,印刷之精美,依稀可见火柴厂百年前的盛况。
这枚工资流通券是济南振业火柴总公司在上世纪初印制发行,辛亥革命时期,山东著名民族实业家丛良弼响应“实业救国、挽回利权”号召,1913年在济南筹建振业火柴总公司,定名振业,意喻振兴实业。公司开办以来,由于丛良弼经营有方,公司连年获利,名声大振,又增资在济宁、青岛等开设分公司,资本总额达到100多万元。火柴品牌为三光、山狮等,产品还销往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该公司作为山东第一家大型的民族火柴厂投产后,我国华北地区用“洋火”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新中国成立后,公司组建为济南火柴厂,成为我国最大的火柴龙头企业,鼎盛时期曾建起我国第一条火柴生产流水线,该厂的书式火柴更是全国火柴企业的领军品牌。
细细端详这枚工资流通券,令人十分惊叹,此券面值肆佰文,采用印钞纸印制,纸币花纹、年号面值,犹如银行发行的正规钞票。票面正面中上方印有“济南振业火柴总公司”和“工资流通券”两行字。右花卉图案印有肆佰文面值,左风景图案为颐和园玉带桥。两旁分别是“专付工资、不作别用”和“京足钱”等字,还盖有红色编号和公司印章。票面背面印有使用说明:“本票专为便利本公司职工人员之用,本票兑换地点由本公司随时指定,本票均经备案,如有伪造涂改,查实定行究办”。火柴厂能印制如此精美考究的工资券,足见当时企业实力之雄厚。
火柴行业是手工密集型企业,由于当时制造火柴时,糊火柴盒都是手工制作,费工费时,于是火柴厂就将纸张、木片等材料发给公司附近的市民和农民,利用社会闲散力量糊火柴盒。那时每人每天约糊1000个火柴盒,所得工资可买四五斤左右玉米,每天结算,银货两讫。开始用铜元结算,但是计算、支付比较繁琐,后公司特制这种工资流通券,代替铜元结算,专门支付糊盒工资。工人可持此券到公司指定商店购买物品,也可到规定银行兑换现金。此工资券使用规范,大大有利于公司结算付酬手续,工人也感到方便,前后使用时间长达20多年。
一个世纪过去了,济南火柴厂早已被兼并而不复存在,这些工资流通券也不知踪影。好在山东火花收藏家张锐先生得知我酷爱研究火柴文化,于是割爱,将他收藏了几十年的此券转让于我。这枚工资流通券历经百年沧桑,流传至今实属罕见,它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历史,讲述了民族企业家灵活规范的用工薪酬制度,再现了火柴行业曾经辉煌的那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