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是一个流传民间脍炙人口的“和尚打水”的寓言故事。它的版本好多,喜欢收藏的我,突发奇想,从自己的藏品中“物色演员”,于是创作了一个新编三个和尚的故事。“剧情”简介如下:“三个和尚”经过了上次的火灾教训后,抛弃了原有的成见,于是重新聚到一起,团结一致,献计献策,最后,提出了“就地挖井取水”的方案。井,是一种用来从地表下取水的装置,井里的水来自地下水,清澈、清凉,传说中是伯益发明了井,它是古代人们家中普遍都有的东西。“三个和尚”说干就干,在庙的附近空地上,经过努力,坚持不懈,最终打出了一口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取水问题。
酷爱收藏的我,比较关注精美的艺术品,走到哪,拣到哪。首先,文中主角“三个和尚”,这是我十年前从福州市觅来的。那是一个周末的清晨,马路边的灯光还亮着,可“特艺城”寿山石市场早已是人头攒动,一个地摊上的三块别致的小石头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刚要俯身去拿,摊主抬起头,竟然是熟悉的福建人程老板(常年在上海藏宝楼设摊),他笑着对我说:“今既来摆摊,又为进货。”我将石头握在手上看,其实,这是山秀园石,石稍坚,不透明,含砂粒,色泽、纹理很有特色,石体中,有红、棕、黑等色层断断续续地相间或相夹。作者巧用俏色,以夸张、简洁的技法,将三个和尚生动地表现出来:服饰流畅,作者利用石材的黑色外皮和中间的棕色,把人物的肤色与服饰区分开来,以浅黑色为和尚的袈衣,棕色为头、手、脚,鲜明的色彩对比,一目了然。袈衣的纹饰打破传统处理手法,采用简明的装饰线条来表现;形态生动,三个和尚脸部表情各异、丰富,准确地将他们各自内心活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其次,古井,没有现成合适的材料,为此,我特意找到了有近三十年雕刻经验的上海群益职校盆景摆件制作专业教师丁月星。
走进他的工作室,只见到处摆满了各种人物、房舍、古木……犹如进入一个神奇美妙的童话世界。丁老师手艺精、悟性好,关键是人品正,他采用寿山石,根据作品相称的比例,专门雕刻了这口水井。再次,作品的配饰:1.水桶,2.古树,3.基座。虽属陪衬角色,但我仍坚持“标准”选材。那对精致的竹水桶,恰好是我六年前在浙西旅游景点买来的,大小尺寸与人物正好匹配;古树,则是从多年收集的枯枝中,挑选的一棵相称的树枝;最后,底板采用了一块分量重、材质好的随形紫光檀木,增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稳定性。寿山石小品“三个和尚”作品对比明显、构思巧妙、主题突出,整件作品形象生动、饶有情趣,恰似一出正在台上表演的哑剧,留给观赏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挑水”到“挖井”不仅是思想观念上的一个“转变”,更是行动实践上的一次“飞跃”。石雕小品“三个和尚”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对比强烈,它生动地告诉我们:就事论事,按部就班,只能是举步不前,维持现状,满足眼前的所需;但更清晰地告诫我们,只有转变观念,脚踏实地,热爱每一份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才能积累经验,成就和发展我们的事业。
(图片摄影:张静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