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因为今日头条挖知乎大V的事情,内容创业、知识付费等概念越发火了。
放眼看去,国内知识付费平台如火如荼,除了较早进入知识分享领域的知乎,豆瓣、喜马拉雅、得到App、果壳网等也纷纷加入,把外延再扩大一些,若干门户网站、BAT等也都启动了对内容进行补贴的计划,知识付费俨然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
知识付费自然是相对免费而言的,以往在网上写一篇万字长文,也就是所谓板砖,不仅没有报酬,还得求人拍砖。即便有“变现”渠道,也是通过别的方式呈现,比如出版。但现在哪怕是在网上教人怎么保养汽车,怎么做PPT,也有人愿意掏钱。还有一些知识分享产品,更让人意想不到地火爆。比如北岛老师在豆瓣时间开的诗歌课,五天时间的销售额就上百万元。
新技术带来的革新,让人激情澎湃。这说明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越发深入人心,也意味着知识的价值得到了提升。这一切在几年前,还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情景。以前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共享,而共享又往往意味着免费。门户网站大量复制传统媒体的报道,视频网站大量盗版影视作品,对此侵权者习以为常,用户也觉得见怪不怪。现在,视频网站比拼的是谁购买的版权作品更多,今日头条则开始争抢知识分享领域的大V了。这当然是好事。
不过也要泼点冷水。知识付费作为手段来讲,自然是具有革新性的进步,但对于用户来讲,这并不代表着就能获得知识。
一方面,这是因为目前多数付费平台提供的所谓知识,大多是碎片化、应用性的内容,而不是系统化、结构性的知识。例如,教人怎么做PPT,固然也是知识,但和传统定义的知识显然有很大差别。另一方面,没有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其实很难获得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别以为自己掏钱了,然后听了音频看了视频,知识就能自动进入自己的大脑里。
目前国内知识付费平台的产品特征决定了,多数用户很难完整、系统地接受一门课程,更不用说在相关课程基础上去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我曾在知识付费平台小密圈开过课,虽然我在课程中融入十数年职业生涯所积累的经验,但我并不觉得,用户能够把关键知识点都听进去、领会了。
获取知识的成本,其实是昂贵的。前段时间搬家,当上万册图书堆积在客厅的时候,我不禁感慨,自己对各种知识抱有那么大的占有欲,到头来却只是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买书)而不见耕耘(读书)和收获(知识)。类似于知识付费,买书只是领取了走进知识殿堂的钥匙,但这距离登堂入室,还早着呢。
《理想藏书》里提到,一个人就算一星期读一本书,读上60年也只能读3120本;如果一星期读三本,也超不过10000本。也就是说,一个人终其一生,能读完的书是非常有限的,在浩如烟海的书籍大海里,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这部书收集了全世界2401本值得阅读的书的书名,但至今为止,大概没有一个人把这些书全部读过。
读书只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每一部经典的背后,往往都耗费了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是身家性命。所以说,知识是昂贵的,别以为掏了点钱就能够拥有知识,那只是一种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