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知识、有见识,到沉淀为人的素养和社会的文明,要经历多长的时间?是十年二十年,还是三代五代人?
困惑或感慨,是从看“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开始的。
这个展览,算得上今夏上海一景。从6月底开展至今,在创下历史纪录的连续高温烧烤天气里,上海博物馆内外,几乎每天都有众多市民曲曲折折排着长队,最长的时候队伍从武胜路南门甩到北面的人民广场上,甚至需要等待四五个小时才能进馆。既不是为了抢夺什么发财机会,也不是等着领什么免费油、免费蛋,只为了看一个历史文物展览,有这样的热情和坚持,很难不让人感动并且心热。
何况,长队里面,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正在度着暑假的孩子,小到四五岁,大到十五六岁。身前身后相伴着的,是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里的一个或几个。
因为有了这许多的孩子,展厅里气氛实在很活跃。不算上有年幼的孩子因活泼好动和疲惫、不耐烦而偶尔发生的情绪和行动失控,更常见的情形,是家长们站在每一件文物面前为孩子上课、一心想向他们灌输更多知识的急切和努力:一位显然有着历史和考古学功底的父亲,能够相当准确地抓住文物含义,滔滔阐述启发儿子思考,他安静的妻子时不时板起脸来警告儿子“专心点,听爸爸讲”;多数家长没有这种资质,往往是对着展品说明文字,择其要点讲给孩子听;更聪明些的,扫了二维码,找到相对应的那段说明文字,举着手机弯腰屈膝地放给孩子听——百件文物放下来,想必举着的手臂也要僵了。
每件展品前都挤得密密匝匝,避无可避。懂得用手机上课的人,不少都忘了戴耳机。于是,原本应该是每个人独自与文物及其牵连着的那段历史相互打量、对话、回放的参观,变成了左耳右耳同时听着不同角度、不同进度、不同水准的各种讲解,因孩子们挤在最前面而时时在展柜玻璃上留下头印、手印而看不仔细。若非因为展览难得、策展水平又实在高超,这样的喧杂几乎要让人暴走了。
太多的人拿着手机拍照,有人还觑着保安背影用上闪光灯然后一脸窃喜自得,而展厅入口处分明写着“禁止拍照、摄影”;我身前的两对情侣,每每还要再摆出POSE互拍与文物的合影;两个女生面对五六百年前的“印加金羊驼”,兴奋大叫“哇,那时候就有草泥马”;“玛雅人很残忍的,在这个祭坛上把活人开膛破肚挖心祭祀,所以他们就死绝了!”站在祭坛石刻前面,一个五六岁孩子的父亲如是解释“玛雅文化”;惊叹“这个是金的,很值钱”的,当然更多。
“百物展”的好,在于用最有限的展品,展现出人类文明的丰富性,让我们感受到五大洲文化的特异和它们相互呼应的进程。它是管窥人类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入门读本,让我们懂得和而不同、相互尊重,远离肤浅狭隘、妄自尊大。
排了长队进了博物馆的父母们,如果能再少点急吼吼讲知识,多放低些声音、不要纵容孩子蹬蹭展台底座多好……博物馆对多数人的意义,应是熏陶而不是“上课”。记住了很多知识,有了很多见闻,许能写出漂亮作文、考上名校,但若有意无意间缺失了文明素养和公德教育,则不过是造就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于国家民族,是有短用而贻大害。
“百物展”的上海展期过了三分之二。余下的日子,愿大家排队不长,记得戴耳机,不要止步于拍照上传“到此一游”。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