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隐私信息话题最近备受关注,梳理这方面的问题,其背后可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是问题长期积累继而形成行业痼疾,甚至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有的则是技术进步后形成的新问题,对于是否存在隐私保护漏洞,问题有多大,具体的责任归属,甚至目前都未达成共识,所以当问题被曝光后,企业的应对往往显得游刃有余。
最新的案例发生在微信,一篇名为“微信发送原图泄露位置信息”的文章提到微信聊天中的原图会包含位置信息,微信对此回应称,不能归咎于微信,出现这类问题是因为用户手机未关闭定位功能。这个案例颇具代表性,它曝光后很快就成为舆论热点,但这种热度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它契合了“个人信息”、“隐私”这类热点关键词。网友评论中更多是各类调侃,比如说通过暴露位置信息低调炫富,这里似乎并不涉及隐私漏洞,起码在很多人看来问题并不严重。
在隐私保护成为今年公共治理重要热词的情况下,相关话题的热度和民众的隐私安全意识却存在明显反差,具体表现为,作为一个公共话题,隐私安全漏洞或相关丑闻的报道往往很快成为舆论热点,但是对于个人信息隐私安全最重要的关联方,个人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反应?这背后可能与对个人隐私安全的理解发生变化有关。
回顾今年隐私安全话题的相关议题设置,最初个人隐私泄露与电信诈骗联系在一起,徐玉玉被骗猝死案发生后,舆论的这种反应达到极致。其实,这是最为传统的隐私安全话题,媒体关注了很多类似的话题,比如房产销售人员转卖购房信息,购房者频繁受到广告电话骚扰,最近又有媒体报道称,家长在开学日频繁接到推销电话。这些乱象的一个特点是,它们已经形成了一条利益链条,对个人亦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受到重点关注,不少地方都部署了专门的治理行动,贩卖个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抑制。
后来媒体报道聚焦各APP产品的隐私协议,但并未指出具体的问题,只是比较不同产品隐私协议的透明度。除了媒体报道,互联网企业之间也因为相互竞争而让隐私保护问题得以曝光,华为荣耀Magic在各类APP推送信息中加入关键词的超链接,从而与腾讯产生摩擦。这次争议也并非指向明确的问题,它只是让大众感受到潜在的隐私风险,舆论借此契机开始讨论用户同意一项隐私协议意味着什么。
与售卖个人隐私信息行为违法不同的是,互联网产品隐私政策只是存在协议细节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协议中的隐私安全漏洞目前并未造成损失,所以舆论的反应并不激烈。随着技术的发展,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那些不完善的隐私协议或许就酝酿着新的隐私安全风险。新的技术环境下,人们需要适应新的隐私风险,那些隐私协议受到重视,尽管舆论的反应并不热烈,但久而久之,或许就会提升人们的隐私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