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师的课好玩
“老师,今天我们玩啥呀?”一个学生走进课堂,充满期待地看着马新玲——这是她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力学设计与操作”上经常出现的一幕。这门课没有固定的教材,方式与创新性竞赛一样灵活。马新玲准备好工具及材料,让学生自由组队自己动手设计并制作实物模型,以满足特定的需求。
“做个不倒翁”、“遥控车通过纸桥”、“自启动小车跑得远”、“纸的力量”“鸡蛋的保护伞”……每节课上,学生们创意迭出,甚至还相互打擂台。
“马老师的课好玩,有用。”“马老师太辛苦,时常为学生的事熬到晚上一两点。”“我们在一起感觉没有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学生们毫不掩饰对马老师的喜爱。马老师的其他课也一样,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力学实验常常“满座”。
马老师有大局观
“马老师有优秀的大局观。”华东理工机械设备专业134班的严武林同学这样评价马新玲。这种大局观体现在很多方面,课程设计就是其中之一。开设每门课之前,马老师都会问自己5个问题:要学生学习、掌握什么?如何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效?通过何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该课程对专业培养有什么作用与贡献?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如何衔接?
机械专业的学习可能很枯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马新玲一有机会便鼓励学生参加实践类、发明类的创新比赛和项目。市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市机械工程创新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等,她都会亲自指导学生参赛。学生们会连续几天熬夜,她往往每天也只睡两三个小时,笑容后难掩疲态。学生们也很争气,以市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为例,马新玲总计指导了47名学生参赛,其中的35人保研或留学深造。从2012年的第一届到2016年的第五届,学生获得的奖项从上海市三等、二等、一等逐级上升到全国一等奖。他们共制作了14个不同功能的实物样机,创新成果目前已获国家专利。
马老师就像朋友
除了专业课,马新玲还是一个“像朋友一样”的班导师。“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开心,我便开心。”睡前上一下QQ、微信,回复学生的留言是马老师每天的必修课。“当班导,最重要的是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心里去。”为此,家住松江的她成了奉贤校区的“常住人口”,往往1个月里有25天住在教师公寓,入住时几乎可以不刷卡只“刷脸”。
“她了解我们的喜好。”“有时我们坐在寝室里一起聊天,就像朋友一样。”“马老师经常来我们寝室,像个大家长一样,教我们被子怎么叠、东西怎么收拾。有时候像朋友一样出去走一圈,边走边聊。”谈起马老师到寝室,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
马新玲还有其他“几板斧”。大一时,她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打游戏不算”。她鼓励男生多到外面运动,拉他们打乒乓球、游泳。她要求班干部“零挂科”,一旦挂科要主动辞职。高年级学生参加创新比赛,她拉上40多个低年级学生去“围观”,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马老师的教学生涯中,曾获得全国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大学生力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她这样说,“我要做到的是一个将学生放在心上,用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帮助学生成长看成自身价值所在的教师”,正如她的QQ签名一样——“追求卓越永无止境,天道酬勤”。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