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农户成示范户
今年60多岁的季林珍出生在江桥,嫁到马陆后,因为丈夫是一个普通工人,又出生在一个有四兄弟的农家,经济条件有限,不得不拖着一条因患病致残的右腿,走街串巷做裁缝补贴家用。25年前,村委号召农户种葡萄提高收入,她便承包土地,种了两亩多葡萄。当时,两个孩子都已出生,在家种葡萄比出门做裁缝更能照顾孩子,虽然日晒雨淋十分辛苦,她也愿意。
没想到,季林珍很快就成了村里的十佳示范户。捧着金光闪闪的示范户证书,25年前就成了“万元户”的季林珍让村里人又敬佩又羡慕。尝到甜头,季林珍渐渐扩大种植面积,一个人种了五六亩葡萄园。
身残志坚不落人后
农活是个苦差事,对于腿脚不方便又在2010年换过髋关节的季林珍来说更是苦差事。手术后,医生关照她不能劳累,弯腰不能接近90度,她却说“哪能那么娇气?”咬着牙,撑着拐杖练弯腰。术后一个月就是3月葡萄藤爆芽的季节,不放心请工人代劳的季林珍独自撑着拐杖整枝。因为下雨湿滑,在小路上摔了一跤,丈夫心疼她,在路面铺上了水泥。她进出方便了,更是忙得停不下来。特别是这两个月到了采摘的时间,凌晨3时30分就要起床,戴上头灯下地去忙了。即使在中午大棚里最闷热的时候,只要有客户找上门来,她也一定要去田里采下最新鲜的葡萄现采现装。
2011年,季林珍得了帕金森,手脚常不听使唤,干农活很受影响,然而,又正是因为一直忙个不停,反而对稳定病情有了好处,每次复诊,医生都夸她病情保持得很好。几年前,丈夫退休后帮她一起干,他们的承包地增加到9亩多,孩子们又帮着在微信朋友圈上吆喝,今年,葡萄园的净收入达到近20万元。靠着这片葡萄园,季林珍把两个孩子拉扯大,还在镇上买了房子。不过,她还是不肯住进新房,更不肯回家休息,因为“对葡萄太有感情了”。
扶贫基地助力农户
就在建国葡萄园不远处有一个张妹妹葡萄园,在里面忙碌的一大家子人中,也有一名残疾人。上月,季林珍和马陆其他种植葡萄的23个残疾人农户都已经通过排摸,纳入到扶贫基地的新一轮扶持对象中。
早在2014年基地刚刚设立时,种植葡萄的农户仅七八户,大部分只有几分地,嘉定区拨出专项扶持经费,每亩地补贴500元,又请专家给残疾农户培训,提高种植技艺,改良品种,使用鸽子粪等有机肥。现在,大家的葡萄园里已经不是“夏黑”一枝独秀,开始增加醉金香、阳光玫瑰、玫瑰香、美人指等口味更好、经济价值更高的新品种。今年,在市残联政策指导下,嘉定区加大对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的扶持力度,农户将得到上海职工月最低工资30%的月度补贴,一年培训12次等。大家有信心,让每一个秋天都成为丰收的季节。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