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1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集结“第一次”
重温艺术前辈经典
徐翌晟 乐梦融
■ 刘海粟与巴黎美院院长贝纳尔合影
  昨天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的 “从东方到巴黎——中国留法艺术家百年开拓与交流展”,勾勒出前辈艺术家在中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探索之路。一个世纪以前,伴随“五四”新文化运动民族意识的觉醒,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程抱一等一大批有志青年带着救国图强的信念,远赴法国求学,他们坚信“艺术能够救济现在中国民众的烦苦,能够惊觉一般人的睡梦”。

  展览的看点在于多个“第一次”。程抱一“诗意水墨书法”第一次回祖国展出;赵无极第一幅水墨作品第一次展出;徐悲鸿与徐志摩“美展汇刊论战”期间喝酒解闷、席地创作的《自序》书法第一次展出;徐悲鸿与刘海粟两位艺术前辈的作品,极为罕见地同场展出……

  老一辈留法旅法艺术家带着民族责任和文化担当,他们的作品也透露着历史和生活的痕迹。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三位——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他们同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奠基者和中西文化理念融合创新的先行者,同一时期来到巴黎,在国内先后创办了上海美专、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

  展览中徐悲鸿的《行书自序》,透露出刘海粟、徐悲鸿不同艺术观点的碰撞。1927年4月,首次全国美展在上海举行,徐志摩担任《美展汇刊》编辑等重要职务。展览组委会邀请徐悲鸿参展并受聘美展总务委员,当时徐悲鸿因倡导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观点遭到北平艺专学生的抵制而辞职南下,但当他得知与自己艺术观点不同、支持新艺术流派的刘海粟和徐志摩也参与首次全国美展的工作,便拒绝参与美展相关工作,并撤出自己的参展作品。

  由此美展引起各方争论,如何看待西方印象派和野兽派绘画的两方观点在《美展汇刊》上激烈碰撞,徐悲鸿的“惑”,徐志摩的“我也惑”,进而徐悲鸿的“惑之不接”和“悲鸿又言”,以及李毅士代表刘海粟发言的“我不惑”。在徐志摩看来,塞尚、马蒂斯的画风被中国画家所效仿,“那是个必然的倾向,固无可喜悦,抱憾却亦无须”。而徐悲鸿的《行书自序》正是在与徐志摩“美展汇刊论战”期间喝酒解闷,席地创作而得。既是对他从小学艺的自述,也是表达他对艺术、对同行态度的心声。

  此次展览的中方策展人、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靳文艺还补充了一个故事:林风眠离开杭州艺专后,由潘天寿任院长,当时邀请徐悲鸿来校讲座,徐悲鸿在讲座中狠批塞尚、马蒂斯,而此时听众席中有学生朱德群,当他听到被老师林风眠推崇的塞尚被如此贬低,拂袖而去。由此可见当时的艺术方向之争。

  此次展览中,与众多中国近现代美术大家并列的“法兰西院士”程抱一,更多是作为一位小说家、翻译家、诗人、文艺理论家而为人所知。他的13幅书法作品第一次呈现在祖国观众的眼前,引起了非常多的关注。他的书法作品并非我们熟悉的书写传统,笔画、布局、结构都被打破,令人感觉艺术家像是在进行一种图文游戏。要知道,1969年,留法30余年的程抱一,获得了法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EPHE)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之一更是大名鼎鼎的罗兰·巴特。他的论文以唐诗《春江花月夜》为对象,题为《张若虚诗之结构分析》,在当时引起了世界级学者如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的关注。

  本报记者 徐翌晟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0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A25版:新民健康/养生
   第A26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7版:好吃周刊
   第A28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A29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A30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第A31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广告
   第A32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庆千秋》“八言”迎国庆
集结“第一次” 重温艺术前辈经典
绍百“六代弟子”携手闯滩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8集结“第一次”
重温艺术前辈经典
2017-09-14 2 2017年09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