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RJ21客机试飞取证、航线示范运营,C919大型客机设计研发、总装制造、首飞工作中,青年创新创业团队承担了30多项民机关键技术攻关,为中国大飞机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跨界思维激发灵感
走进青创空间,第一感觉是这里科技感和时尚范十足。14台飞行模拟器,被飞机机体造型的金属框架笼罩,与地面上描绘的飞机跑道相呼应,尽显翱翔之意。经历翼身组合体主动破坏试验的C919外翼部段静静地陈列在展区,密密麻麻的胶布带和变形破坏的翼盒外形,诉说着试验的激烈和复杂。上飞院团委书记、青创空间负责人张馨元介绍说,青创空间通过引进飞行模拟器,帮助设计师捕捉创意灵感。
一种适用于飞机旅客舱门的防误操作机构、无舵面飞控系统、胖九加湿器、蓝天梦工厂卡牌……在青创空间,记者看到了上飞院本年度创意大赛的获奖作品和历年来设计师们获得的专利和科技成果。“大家结合自己的专业,想出了各种点子。比如纸飞机团队反复试验,最终以三角翼为基础,通过增加对折册数、减少飞机外露面积、增加垂尾强度,并对翼尖处做处理,形成了参赛飞机的原型机,最终飞出了63.7米。”
在张馨元看来,只有创新元素在空间上形成集聚,达到足够的浓度,才能产生频繁的化学反应,结出创新果实。上飞院注重创造各种机会开拓青年视野,注重聚集各种资源扶持青年创新。针对青年创新的各类讲座、活动,每年都有三四十场,通过自己开发的“青春上飞院”微信公众号后台,青年可以报名参加各种大咖讲座、论坛,面对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神经科学、政治经济等各个学科的院士、学者,甚至明星等。
征集扶持创新课题
目前,上飞院的一线研发人员已有2300多人,四分之三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有一批“不疯魔不成活”的创新达人,自发组织了航模协会、四轴飞行器兴趣小组等,他们热爱飞机事业,见缝插针,放飞自己的飞行乐趣。为了让这些团队发展壮大,鼓励团队产生科技创新成果,去年开始上飞院开始了大飞机创新资助金课题遴选。
“项目名称:狭小空间下设备损伤观测及远程支援系统;项目周期:九个月;经费概算:37500元……”记者看到一份课题申请表,里面清楚列明了负责人、项目完成时间等。这只是第一批征集的46个课题之一,上飞院成立了专家组评审会,筛选了29个进入评审环节,其中6个课题获得专项经费支持。第一批创新课题陆续申请了专利,正在迎来收获期。
上飞院还专门成立了“追风”青年创新工作室,鼓励各种创新项目。“我们希望以青创空间为载体,以大飞机创新资助金课题为抓手,探索一整套孵化青年创新的机制,帮助每一个青年设计师实现他们的设计梦想。”张馨元说。
瞄准未来民机技术
“圆筒形机身、大展弦比机翼、水平尾翼与垂直尾翼、发动机安装于机翼下或机身尾部,这种常规气动布局已经沿用60多年了,下一步突破在哪里?C919已经首飞,下一代中国民机长啥样?”
在上飞院总体气动部青年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吴大卫看来,未来二三十年,民机气动布局有望发生革命性改变,他们希望探索未来民机的前沿技术。
团队利用业余时间,组队讨论、写方案、查资料、出设计图,甚至把自家客厅变成“总装车间”。这支年轻的团队设计制造了2架翼身融合体(BWB)布局的验证机,首架机“火凤”在2016年年末成功实现首飞。“我们设计的飞机没有机身和尾翼,乘客是坐在机翼空间里的。”目前,这一课题得到了上飞院50万元创新资金的扶持,下一步团队将研制更大尺寸的三代验证机。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