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款“汽车内环境监测报警器”,它由人体红外热释电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组成,能够监测是否有人被锁在车内,一旦发现,可立即通过手机提醒车主或直接报警,避免孩子被遗忘在校车内而受到伤害的悲剧。同时,它还能监测车内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
还有一种“小心地滑”电子警示牌,下雨天大楼、地铁站厅、社区广场的地面十分湿滑,老人、孩子容易滑倒,有了它,只要地面湿度大,就会自动点亮警示牌上的LED灯,提醒人们的注意,在昏暗的地方更为明显,而且耗电很低。
另一款人工智能打菜装置更是食堂师傅们的“好帮手”,这个用单片机和五个舵机制成的装置能够模拟腰部旋转和人手传递,动作灵活而准确,可以实现自动打菜,加快上菜上饭的速度。
上述小发明小创造,都将亮相明天开幕的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在市教委“我是创客小达人”板块展出。而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杨浦区的中小学生,像“汽车内环境监测报警器”的发明者王屹林是杨浦高级中学高三学生,他也凭借这一项目获得今年“明日科技之星”称号;食堂智能打菜装置是张以恒、薛哲一和谈易轩三位中学生合作完成的;“小心地滑”电子警示牌的发明者,则是控二小学五年级学生洪锦旸和徐心艺。
此外,在“亮亮我的发明”板块,新型生态鱼缸、大鲨鱼水龙头接口、课桌宝、摩天轮多功能读卡器、多功能救生锤等十多项小发明,也都来自杨浦区少科站创客团队,他们中有高中生、初中生,还有不少小学生。看得出,许多发明的灵感都来自生活。
人们好奇,“创客小达人”是怎样炼成的?似乎是一种巧合,此次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长阳创谷就在杨浦区,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创客小达人”为活动周增添了一抹朝气蓬勃的亮色。其实,这并不是偶然,在拥有20家科技园区,正打造“创新经济走廊”和“创客生态社区”,吸引着许多创客领军人才和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杨浦区,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样开展得红红火火。
2009年,杨浦区被确定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科技创新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当时,区少科站站长胡建民从美国高中生在高校从事科研活动得到启发:杨浦区高校资源丰富,为何不能让我们的中学生也到高校实验室去从事创新活动?于是,从2011年起,杨浦区教育局拨出专项经费,开展“双进入”活动——青少年学生进入院士团队、进入高校,开展科研探究和创客孵化活动。这项工作得到了复旦、同济、上理工等高校以及一些科研院所的支持。
参加活动的均为区内有创新能力的高中生,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们走进高校,利用寒暑假做实验、搞发明,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结题报告或论文。一些知名科学家、院士、教授也十分乐意带领“小朋友”做实验,他们中包括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褚君浩院士、同济大学的汪品先院士、上海理工大学的庄松林院士。王屹林就是去年来到庄松林院士的实验室,在院士团队的指导和帮助下,把自己“汽车内环境监测报警器”的创意变成了作品。“双进入”活动开展七年来,共有300多位学员在高校中进行了“全浸润式”的科研探究活动,区里还成立了面向小学和初中生的“双进入”预备团。“双进入”学员的收获都很大,不少人被国内外名校录取,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在高中阶段就确定了今后的奋斗目标。
加入一点催化剂,一朵创意的火花,就能变成灿烂的焰火。富有特色的“双进入”活动,就是提升青少年科技素养最好的催化剂。杨浦区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取得丰硕的成果。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开展十五年来,共评选出“明日科技之星”360名,来自杨浦区的就有50名。一个又一个“创客小达人”,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军。
这些“创客小达人”的创新作品,与全国最高水平的科技项目、科创成果同台展示,却并不相形见绌,因为产生这些灵感的头脑,还非常年轻;制作它们的双手,还非常稚嫩。如果假以时日,给他们以肥沃的土壤、充沛的阳光和宽松的环境,谁说未来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不会在他们中诞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