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乐梦融
建筑外观像璞玉
上图东馆将与周边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浦东展览馆、上海博物馆东馆等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集聚区。
整栋建筑面积约11.5万平方米,地上7层、地下2层。从外形看,整栋建筑像漂浮在公园上方的一块璞玉,四面像有钻石的切面和菱角,这座“可阅读的建筑”于城市森林中熠熠生辉,建筑立面包覆着背衬保温板的印刷玻璃,干净利落,切割和旋转后的图书馆外立面映射着天空和周边公园景观,自然而成一片“文化绿洲”。
上图东馆项目最终选中丹麦SHL建筑事务所(Schmidt Hammer Lassen Architects),巧合的是,SHL恰好是上海图书馆的英文名缩写。“北欧风”以其开放、友好、简约的设计,从英、法、日以及国内众多优秀建筑设计事务所中脱颖而出,基于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开放灵活、生态环保、互联互通的设计原则,满足广大市民对未来公共图书馆的划时代之功能追求。馆长陈超介绍:“该设计对图书馆建筑的理解,契合上海对于未来图书馆的需求。”
未来图书馆C2C
图书馆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第一代图书馆主要功能是藏书,第二代图书馆更注重开架阅览, 新一代图书馆不再局限在书本,而是营造一个交流知识,突出数据、多媒体和人互动的空间。这翻译成图书馆界的行话叫C2C,“从藏储到联通”(Collection to Connection),因为图书馆不仅是储存资料的场所,更是充满灵感和惊喜,让人驻足停留的空间。这种理念是图书馆界近年最推崇的。
上图东馆将成为一个激扬智慧、交流创新、共享包容的“知识交流共同体”,一个市民乐享其中的“书房、客厅、工作室”,一个培育和提升广大读者人文涵养、艺术修养、信息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公共空间。同时,这里也将努力打造成一个集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科技创新研发资源、社科智库研究资源、上海地情研究资源为一体的互联网时代全媒体复合型图书馆。将凸显“资源保障中心、知识交流中心、决策咨询智库、技术体验中心、国际交流平台”等五大功能,侧重于多元化、主题化、体验型。因而,还将引进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设施充分体现创新、智慧的公共文化服务。
建设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布局。上图东馆仅设置了2500平方米书库,供书本周转使用。南汇、莘庄、龙吴路、徐家汇藏书楼还有在建的上海图书馆藏书库,可以收纳上海图书馆2500多万册的藏书家底,因此东馆的重点不以藏书为主。提升数字服务的能级,也是未来图书馆的定位。
年接待量400万人次
建成开放后,上图东馆打算提供读者图书阅览坐席近6000个、全开架藏书约480万册,满足每年200余场讲座、1000多场各类学术活动的读者需求,读者年接待量可达400万人次。
上图本馆目前在淮海中路的馆舍将继续面向机构和广大读者,提供专业化、研究型图情服务,与上图东馆在黄浦江两岸交相辉映,打造一个让知识获取触手可及、让分享交流更加便利的世界级复合型图书馆。
现代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存储和借阅不同图书资源的地方,也是一个让人停下脚步的地方,一个社会互动的地方,一个能够让人得到启发、收获惊喜的地方。图书馆同时也是一个能将读者与知识、经验、创新,特别是同类人群联系起来的充满活力的机构。
相关链接
时间
按照计划,今年9月下旬开工,2020年6月30日交付建筑,争取2020年年底正式开放。
位置
毗邻浦东市民中心,面向世纪公园,正门面向迎春路。
特色
设有家谱馆、面向公众的主题馆、碑帖普及馆,上图本馆馆藏会到东馆临时展示。在主题空间里有文献展和临展。馆藏7楼也有常年展。
通过艺术图书馆、音乐图书馆等诸多特色主题馆为专业人群提供创意源泉,大量的老唱片正在数字化,开馆后可让读者欣赏。
还有为未成年人设置的青少年阅览区、为年长人群设计的乐龄阅览区、为特别需求人群提供的无障碍阅览区、为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以阅读和多元文化体验为基础的全球城市馆等等。
声音
有人评论上图东馆的设计:“玻璃与木板的纹路交替延伸,勾勒出的线路拓展了顶部的空间,一眼望去,视野开阔。倾斜的窗户可以让读者将毗邻的浦东世纪公园的风景尽收眼底。”
“我们把这个图书馆视为公园里的焦点”,设计方丹麦SHL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一位合伙人表示,这个项目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在于坐落于公园旁边,“身处全球最大城市之一的中心,我们能够在郁郁葱葱中为人们提供一个知识和信息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