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建议食客到美佳乐卤菜馆吃面时把“浇头”浇到面条上?通常人们把“浇头”往面上“浇”,自有他的理由,比方汤宽味寡,于是用“浇头”来调剂;或者“浇头”火候、吃口差那么一点点,拿滚烫的面汤水“焐烫”片刻,求得“浇头”更适合下口。但结果,多半“双输”——一方面,“浇头”失去原有风味,另一方面,一碗干净单纯的面汤被弄得浑浊不堪。当然,不讲究,图方便,完全可以网开一面,视作例外。
美佳乐的面,若这样吃法,有点亏。这家店,以一味酱鸭名满震泽,甚至享誉苏州以及周边地区。它的面,是红汤面。红,即来自于腌制酱鸭的“原浆”,已经异常鲜美。外行若将“浇头”(酱鸭)于面条之中再行“浸泡”,红上加红,那就属于叠床架屋,根本没有必要;再说,换作其他“浇头”下到面条里,比如卤门腔、卤三丝,清清爽爽的卤味,岂非又变成“酱门腔”“酱三丝”了?我倒要问一下:你这样做,你妈妈允许吗?你奶奶有意见吗?
呵呵,开个玩笑。
一招鲜,吃遍天,是可能的。凭一碗面,要把游客留住一整天,则似乎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定得另想招数。
震泽是个江南小镇,小归小,总还有些餐馆以应当地人和游客果腹之需。但是,小镇就是小镇,不可能在餐饮上有很大的格局:一是市场有限,投入大,收益少,影响创新驱动和规模效应;二是没必要,游客着眼于风景,而对于当地餐饮秉持惯性思维,即农家菜级别。因此,小镇当中好一点的餐馆,若是不让顾客吵闹起来,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已是成功;能把农家风味做到使顾客感觉差强人意甚至留恋不已,那是真是造化。
震泽这个地方有点特别,当地人对饮食有一种执著的信念,那就是“不时不食”(什么季节吃什么食材),已成规矩。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有符合一年四季物产丰富的条件。为什么北方冬天满眼都是大白菜?这是因为天气严寒,万物萧条,除了大白菜便于窖藏取用,其他菜蔬在冬季的供应受到很大限制。故“不时不食”,几乎无法实现。人类本该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被严苛的气候破坏了。而在江南,“不时不食”之所以能一以贯之,是天赐良机,也是土著积极努力后的丰厚回报。
太湖古称“震泽”,可见震泽与太湖的关系密切至极。震泽临近太湖,河道纵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本来天经地义。太湖物产丰饶,给予震泽在餐饮上的发挥空间和腾挪余地,得天独厚,足以令人羡慕忌妒。2007年,震泽古镇以深具“不时不食,农家风味”特征而获“中国太湖农家菜美食之乡”殊荣,令人毫不意外。
然而,“美食之乡”,天然条件是前提,用心经营是催化,两者不可或缺。如果仅以惯常的“农家”为终极目标,那是餐饮业的恶梦。那些不思进取的小镇,因为粗粝糟糕的饮食而把游客逼走的现象,我们屡见不鲜。
提升小镇的餐饮水平,既要靠继承传统的恒心,也要靠有想法、有实力的业主的野心。“震泽家宴”的推出,让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