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N次来到震泽老街了,白露后趁着秋高气爽再往访一次也不算多。游访震泽,重点在逛老街。到了頔塘河南岸的驳岸街,然后直上禹迹桥,站在桥顶——景区制高点,脚踏大石板上雕刻出来的那朵牡丹花中心,抬头便可看到北岸始建于宋咸淳年间的慈云禅寺和始建于赤乌年间的慈云塔(资格与上海龙华古寺一样老。一般是先有寺后有塔,而慈云寺是先有塔后有寺),东望可以看到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文昌阁,西望可远眺师俭堂、大顺米行和砥定桥遗址。脚下的頔塘河宽阔平静,两岸有数个河埠头,不时有人在此洗菜剖鱼漂衣衫。河道两边布满了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紫薇花开得正艳,在秋风中笑得乱颤。
宝塔街的两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下禹迹桥,向西漫步而去,頔塘河北岸的这条宝塔街铺着平整而紧密的大块条石,两边鳞次栉比的店铺楔在朴素的民居中间,相安共存。老房子门口坐着三五个大妈大爷,喝茶谈古。商铺门口栽几盆时令鲜花,或置放着石狮石磨,落地招牌上画着动漫,二次元风格的信息符号,召唤着年轻人来此歇脚。传统一路的更多,古玩店里琳琅满目的苏绣补子青花瓷,说不尽乾隆爷的南巡故事。丝绸店里的高领高开叉改良旗袍,走出了民国月份牌里的桃花美人。阿婆团子店里的咸菜团子已经卖光,缘源园的猪油汤团在锅里翻转,安仁轩里的三鲜面和蛋黄馄饨卖正疯,老严卤味馆里人气爆棚,慕名而来的上海游客吵着要吃这里的卤鸭面和三丝面。
宝塔街因慈云塔而得名,但老街上最吸引我的倒是师俭堂。师俭堂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内有大小房屋147间的大宅院,街中建宅,宅内含街,三面临河,可前门上轿,后门下船,水陆称便。为江南建筑中设计机巧、商住两用、交通便利的宅院。我更着意于主体建筑一侧的“锄经园”,小园占地仅半亩多,却亭台楼阁俱全。师俭堂于1995年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了,震泽还有一处国保单位。在哪里呢?喏,站在师俭堂前举目回望,镶在层层拱门中间的慈云寺便是。短短一条宝塔街368米,一东一西就坐着两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也属罕见吧。
震泽旅游的后发优势
震泽是中国蚕丝文化的发源地,桑蚕重镇,丝绸故乡。震泽的旅游开发起步较晚,但后发也有优势,可以吸取他者的经验,为我所用。作为古镇的核心风貌区,2003年,随着师俭堂的修缮顺利完成,宝塔街进入全面改造与开发。他们尊重原住民的意愿,一户不迁,还投入巨资清理河道,修复公共环境,修复一批危房简屋。现在老街两边沿街有四五十户居民,商铺三四十家,都由当地人自己经营,不愿开店的,管理部门从不动员。而且对经营项目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尤其不允许污染环境或产生噪音的产品进入。红烧羊肉是震泽的名物,也是游客必尝的美味,但是因为烧煮羊肉时产生的气味可能会引起游客和原住民的反感,老街上也没有一家羊肉馆。居民的生活污水和餐饮业的污水全部排入管道,不准排入河道。所以老街的石板路上没有滑腻腻的油渍污痕,頔塘河上也不见漂着一颗油花。在驳岸街,借助艺术手段还原了蚕桑人家的外墙,民国风格的跨街楼也在紧张修复之中。
江南古镇的旅游各有特色。震泽的特色在哪里?就是在一根蚕丝上做好文章,与古镇旅游紧密结合的产业非丝绸产业莫属。为此,宝塔街景区也引进了“五朵金花”:丝立方、太湖雪、慈云、山水、辑里,它们在老街上有自己的品牌门店和形象窗口。宝塔街景区不远处还有一片80多亩的紫色花海,这个不是普罗旺斯的熏衣草,而是中国的马鞭草,但同样是婚纱摄影的极佳外景。将视线抛远一点,可以看到两个有着圆椎形盖顶的桶形建筑,这是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粮囤,现在空置在那里,震泽旅游局准备将它们打造成标志性建筑物,引入创意产业,交给年轻人玩去。
2014年以来,震泽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商业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去年还被住建部列入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旅游,让生活更美好。这不仅是每个旅游者的感受,更应该是旅游景点中所有从业人员和所有原住民的一致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