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与小微更新并进
土地和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着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治理理念。通过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划示“新三线”,将上海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3200平方公里作为全市建设用地终极目标,锁定了上海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基本格局。
上海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为契机,促进城市转型发展;以城市有机更新为抓手,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上海探索城市有机更新规划新方法,健全城市有机更新政策体系。近年来,先后推出《上海市社区规划导则——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制定发布《关于完善本市控详规划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以社区公共要素的“补缺”作为城市更新的前提,“补短板、提品质”,打造低碳绿色、复合创新、共享成长、开放协调的城市空间,将上海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城市。同时,推进城市更新实践活动,坚持重大项目与小微更新齐头并进。
从“拆改留”改为“留改拆”
特别是在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方面,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好延续好这座城市文脉和记忆。要以城市更新的全新理念推进旧区改造工作,进一步处理好留、改、拆之间的关系,以保护保留为原则,从“拆、改、留”到“留、改、拆”,进一步强化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历史积淀意识,探索新形势下的风貌保护路径和多样化的空间重塑激活机制。截至目前,已有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397条风貌保护道路、44片风貌保护区、250处风貌保护街坊,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
构建三个区域轨交网络
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将继续努力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助力和保障。
建设更具活力的繁荣创新之城,将以强化科技创新、金融商务、文化创意、高端制造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为主线,以规划土地供给侧改革为抓手,支持科创中心建设;强化航空、航运、陆运、信息枢纽等支撑功能,构建由市域线、市区线、局域线构成的“三个1000公里以上”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和服务能力的国际综合枢纽和门户;强化与创新经济和创新发展相适应的、吸引全球创新创业人才的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等基础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激发城市持续活力。
建设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将突出“文化兴市、艺术建城”,立足空间载体和文化活动,新建一大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重大文化体育设施;立足历史文化传承和自然禀赋,塑造有辨识度的城市特色风貌形象;立足多元包容的社会主体,激发全社会文化活力,繁荣城市文化产业,弘扬城市精神和软实力。
建设更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生态之城,将在资源环境紧约束下,探索上海高密度超大城市低碳、安全、韧性的发展方式。聚焦“存量时代”的发展特点,优化土地集约节约标准,强化土地立体复合利用;聚焦全市17条生态廊道和21座郊野公园,显著增加绿色生态空间;聚焦进一步加大减量化工作力度,将耕地等传统农业要素纳入全市大生态结构,推进农村土地数量、质量、生态、文化、景观“五位一体”的保护和利用;聚焦广域空间统筹利用,加强陆海统筹和地下空间功能拓展,挖掘上海发展新空间。 本报记者 杨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