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下午,两位老阿婆边孵太阳边唠家常;一位瘦瘦的老伯戴着老花镜在看《新民晚报》,另一位老伯在磨菜刀;身穿绿马甲的居民志愿者拿着扫帚清扫弄堂;居家养老服务员拎着马桶走过逼仄的房屋;搬家了,居民用木板搭成“滑梯”,从二楼窗户往楼下搬运冰箱;居委干部拎着蛋糕去看望住在过渡房的老太;一只咖啡色的泰迪犬抬着头,静静地望着来人……
这是一部20多分钟的纪录片,名为《难忘家园:隆仁记忆》,拍摄者不是行家里手,而是六七十岁的“动迁居民”。片中没有酷炫的拍摄技巧,没有特别的情节桥段,却让观众看得泪流满面。
该片拍于杨浦区平凉街道隆仁里,它建于上世纪初叶,曾是八埭头地区的“醒目地标”,这座典型的石库门居民点在解放前是英资第五毛纺厂的职工宿舍,后来和旁边的隆义里、宝福里、耀华里等老式里弄共同组成了隆仁居民区,约有居民2200多户。去年10月,隆仁居民区(十街坊)作为平凉西块旧改的最后一个基地成功完成征收,平凉西块这个中心城区最大的二级以下旧区,十年艰难的旧改之路终于收官。今年6月起,居民们告别了三代甚至四代人生活的老房,陆续搬进新家,迎来全新的生活。
旧改是盼了一辈子的梦,可真要走了,心里还是有份牵挂。况且,上海城市改造力度那么大,可能以后隆仁里就没了。65岁的朱枫鸣和74岁的杨继辉是这里的老住户了,一份厚重的家园情怀促使他们想留住,于是自发决定拍纪录片来留住隆仁里最后的影像,“让我们离开后,别人还能够知道这里”。他们的想法得到平凉街道的支持,将其列为居民自治项目给予资金资助,还派了几位实习的大学生去帮助拍摄剪辑。
这部纪录片里,石库门的原生态如行云流水般呈现在观众面前,老弄堂的斑驳墙壁,吴侬软语中的邻里真情,都更让人怀念。片子拍完后,制作者不仅刻成光盘分送旧改居民,还交给杨浦区档案馆留存。今年,《隆仁记忆》拍摄项目还被评为杨浦区“十佳自治项目”。
今天,我们为隆仁里居民的作品点赞,而他们的行动也提醒着我们:市民群众已不仅仅满足于居住条件的改善,还渴望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怎样留住更多的“隆仁记忆”,是值得有关部门关注的课题。
还是回到隆仁里所在的八埭头,那里因为旧改,一些沿街铺面的老店招也“意外”地露出来了:四季春点心店、人民食品坊、为民钟表店、四九七烟号……这些都唤起了老居民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八埭头是上海很有历史底蕴的地区,在已故著名作家程乃珊的笔下,八埭头是杨浦区的“南京路”:“八埭头全长不过三四百米,却有电影院、清真馆、医院、布庄、理发店、教堂、学校……那里的石库门弄堂与棚户,老年人与青年人,邻里街坊,共同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活环境。”在交流中,居委干部和居民普遍反映:能不能把隆仁里这条石库门弄堂保留下来?
自从平凉西块旧改十年来,八埭头周边已有很多老房子、老弄堂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滨江豪宅”。过去的二十多年,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我们也流失了一些老上海所特有的弄堂民居与市井风情。
昨天,市规土局有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上海要走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在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方面,上海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从“拆、改、留”到“留、改、拆”,进一步强化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历史积淀意识,探索新形势下的风貌保护路径和多样化的空间重塑激活机制。
这无疑是让人振奋的,隆仁里能否依据这样的理念,予以“活化”保留,让它成为可以阅读的老建筑,这不仅可以慰藉老住户的乡愁,更让子孙后代了解上海历史,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