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提高快
近五年来,上海美术馆事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承载城市精神的文化阵地。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共举办展览69项,教育活动212场,参观人次达20.8万。上海的美术馆数量和硬件条件已向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文化大都市看齐。
上海在美术馆软硬件建设上的大力投入,鼓舞了美术馆的整体建设。近几年,沪上改建、新建了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昊美术馆等一大批美术馆,在数量和门类上极大地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美术馆定位明晰、特色鲜明,包括国有美术馆、国有机构美术馆、民办非企美术馆、民办公助美术馆等,在空间布局上覆盖中心城区和部分远郊地区。78家美术馆中有四分之三是民营美术馆。
展览质量高
展览的品质是美术馆的生命力所在。在2016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评选中,中华艺术宫的《西学·西行——早期吴作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被评为优秀展览项目。龙美术馆(浦东馆)的“体验红色经典”爱国主义教育项目被评为优秀公共教育项目。刘海粟美术馆的《刘海粟美术馆+腾讯互联网艺术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的《我们的时代——上海油画雕塑院建院50周年文献展》、程十发艺术馆的《雷圭元作品展》、余德耀美术馆《贾科梅蒂回顾展》、喜玛拉雅美术馆《上海种子》、龙美术馆《宋元书画私藏特展》、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的《真实的假象》被评为优秀展览提名项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上海故事”、梅尔尼科夫美术馆的“纵横经典——俄罗斯绘画艺术藏品展”公共教育项目被评为优秀公共教育提名项目。在文化部“2016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中,中华艺术宫的《现实的光芒——中国画现代人物画研究展》被评为优秀展览。
当然,城市人口对美术馆的访问数量还有提升空间,美术馆资源分布还可更均匀,美术馆办展和服务还可更周到完善。应对措施是让艺术场馆相互“借用”资源,建立“1+16美术馆资源合作机制”。“1”是指以中华艺术宫为核心的市级美术馆资源;“16”是指16个区的各级、各类美术场馆以及民营美术馆。这一机制的建立,逐步形成了市区联动、协同发展的格局。眼下正在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杨可扬版画展》便是这一机制的成果。该展览中亮相的100余幅杨可扬版画艺术精品均借自中华艺术宫。 本报记者 徐翌晟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