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在做天在看(上)
贵州小伙王冬在四川崇州打工,在准备回老家的前一天晚上,他骑电瓶车在路上撞到一位老人。老人没纠缠他,而是让他走,但王冬留了下来,叫救护车把老人送到医院。老人病情恶化,王冬把妻儿从老家接到崇州,与老人儿子住到一起,担负起照顾老人的职责。
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我问得最多的是这句话:“为什么当时你不走?走了也许就没有这么多麻烦和负担。”我知道,这叫以小人心度君子腹,但这恰好是这个事情中最核心的环节。我们被“扶不扶”问题纠缠得太深太久,钱、时间、责任……要卷进来考虑的因素太多,哪个都要命,以至于在看到王冬和老人做出这种选择时,都不能理解了,还要反复追问。
我带着复杂的脑袋,去采访几个单纯的人,他们说的话做的事,即便已时隔多年,仍然仿佛历历在目。
王冬在撞了老人后,其实有几次机会可以走,并没人知道他。
2012年11月6日,王冬从打工几年的工厂辞职,到街上为父母、妻儿选购礼物,准备第二天一大早离开成都,回到贵州遵义市习水县大坡乡的老家。晚上7点多,他骑着电瓶车带着礼物返回厂区宿舍。初冬的天黑得很早,只能靠昏暗的路灯骑行,突然他看见前方有个人,想躲已经来不及,电瓶车把人撞倒了,王冬也磕破额头。他赶紧下车去看,是位老人,60岁上下。
“您有没有事?”他问,随手在老人头上一摸,湿乎乎的,老人的头磕破了。“你走吧,我没事。去街上缝几针就行。你走吧。”昏暗中老人催他走。王冬问出了老人目前孤身一人,儿女不在身边。天黑了,四下没人,被撞的老人也没亲没故,关键是还允许他走。
“要是那时走了呢?”我问他,“想过走没有?”王冬说:“没有。除非他有子女能过来,带着去检查没事,我才走。如果我把他放在那了,他真的有事,我不知道怎么面对人家。”
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好的一个机会,当时的一切都为他提供了走的条件,如果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小伙子最好的选择应该是听老人的话——走。几个小时以后,他就回贵州的家了,见到很久没见的父母、妻子和小女儿,不会再与这里有任何关系。再说黑暗中老人也说自己没什么事,还亲口说让他走,走是没问题的。如果不走,就要陪着老人去检查,要花钱,要花时间。然而王冬没有走,他马上打了电话叫来急救车,陪着老人去了医院。
我问他:“是不是注意到周围有摄像头,或者想到也许黑暗中有人会看到才这样做。”他摇头,告诉我他不是为摄像头和别人的眼睛去做。我还没完没了,继续问:“在你确认没人看见时,也就是天知地知你知了。”他看着我,接着我的话说:“对,是天知地知,但是我知道还有一句,叫人在做天在看。做人做事最起码要对得起良心,不能为自己的良心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这句话让人对他刮目相看。
第一次走的机会,王冬放弃了。
王冬随着救护车来到医院,陪着老人做CT检查。在这个过程中他得知老人姓李,今年60岁,家住南充,也是在崇州打工。CT台上,老人再次劝王冬离开。虽然医院知道王冬是肇事者,但不知道他的任何信息,如果此时走,也经过了老人的允许,还是说得过去的。但老人的一再相劝让王冬心里又温暖又难过,老人心地这么善良,这时候走,心里又怎么对得住他。
半小时后CT结果出来,老人颅内出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并马上手术。王冬怕了,怕的不是责任,而是老人家要是没了可怎么办?
医院通知老人家属往这里赶,赶到还需要几个小时。这时,是第三次机会。
在等老人家人来的时候,王冬走了,但他是回宿舍去取钱。他把准备带回家的3000多块钱和向同事借的1000多块捆在一起,匆匆赶回医院,在医院的走廊里待了一个晚上。
我问他:“那个晚上有没有算一下,如果你不走,老人的医疗费你就要背一阵子了。重症监护、颅内出血,都是要花大钱的。言外之意是:看,你不是不走吗?现在麻烦来了,你背得起吗?”小伙子说:“我算过了,是要交很大一笔钱。但是就算背经济损失,总比良心受谴责或者一辈子活在惊恐当中要好得多。最少我做到了我认为应该做的比较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