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电影进入社区
10年来,上海无障碍电影放映工作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近两三年间,上海无障碍电影发展进入第四阶段,通过建立市残联社区无障碍电影院线(社区阳光院线),无障碍电影让更多出行不便的视力残疾人享受到了家门口的观影服务。
无障碍电影服务范围的扩大,离不开幕后的制作团队。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的负责人韩颖就是一位盲人,曾经在广播中听电影的这位“全国自强模范”,与几十名上至73岁、下至16岁的志愿者携手走上志愿服务道路,让上海数万名视力残疾人听到了比广播中的电影解说更加丰富、精准、生动的无障碍电影。
志愿者制作精益求精
光影之声2016年成立之初,团队只有两三个人,第一部无障碍电影解说词是韩颖与原上海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院长于江共同完成的。于江是语文老师出身,两人对文字的把握都很有心得,但是,为《可可西里》撰写解说词,却足足花了一个多月,韩颖说:“写得很艰辛,摸着石头过河。”《可可西里》中有大量没有对白的画面,对于视力残疾观众来说,如果不能生动地描述这些画面,会“看”得很累。所以,当电影画面中出现“咚咚咚”的脚步声,解说词会详细地描述:“一名男青年身穿黑色马褂,帽檐压得很低。他急促地跑上了楼,满眼的焦急。”
后来,团队成员不断扩大,制作标准也不断完善。就拿见缝插针的解说时间来说,精准把握解说词长度考验着志愿者们的仔细和较真。至今已完成撰写7部、审稿25部的于江说,每秒钟一般可以解说4-4.5个字,撰写解说词时,既不能超出一个情节的时长,又不能太短。例如电影《狄仁杰》中的一段打斗画面,原稿只写了34字,没有充分利用解说时间,他审稿时改成54字,对于盲人观众的理解,却有更好的效果。
公益团队不断扩大
为了更好制作无障碍电影,许多志愿者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无偿奉献给大家。韩颖汇编出一本两万字的《撰稿须知》手册;上海无障碍电影的发起人之一王世杰也用详实的PPT图片,总结自己如何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的经验;在一家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的周量在研讨会当天正在出差,专程从广州赶回上海与大家一起分享经验。
现在,光影之声在市残联的支持下,已经入驻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的“创客201”创业空间,并携手上海东方广播中心、上海新华数字电影院线、复旦大学TECC(科技教育交流协会)社团等共同投入无障碍电影服务,志愿者团队也日益壮大。除了残疾人志愿者,更多来自社会各界的检察官、新闻工作者、档案管理员、播音艺术家、电视广播主持人、大学生等,在“光影之声”的平台上,残健携手,使得光影之声在短短20个月内,就完成105部无障碍电影解说词撰稿和87部后期录制,通过数字渠道推送至全市各个“阳光院线”社区放映点,使出行不便的视障人士在社区便可尽享观影的乐趣。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