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实践机会较少 信息主要来于网络~~~
实践机会较少 信息主要来于网络~~~
实践机会较少 信息主要来于网络~~~
实践机会较少 信息主要来于网络~~~
实践机会较少 信息主要来于网络~~~
     
2017年11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践机会较少 信息主要来于网络
大学生“非遗”认知水平亟待提升
王蔚
  日前进行的大学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调查,是针对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沪上高校研究生展开的。主持此项研究的上大中文系主任黄景春教授说,在非遗保护活动备受关注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非遗认知整体水平仍有待提升。传承非遗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重视非遗教育,将其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推出一系列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共同努力,提升大学生对非遗的认知水平。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回答“您认为‘非遗’是什么?”时,问卷给出了“全部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封建迷信”和“我还不了解”4个选项。结果认为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占据了绝大多数;认为非遗是“封建迷信”的仅有0.63%。这表明大学生对非遗概念的认知在总体方向上是正确的,但不够准确。

  在回答“您听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吗?”这个问题时,有13.2%的人表示“没听说过”,74.2%的人“听说过,但不熟悉”,只有12.6%的人“听说过,了解一些内容”。

  根据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但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4.7%的人知道有此纪念日,能准确说出日期的更是少之又少。

  在回答“是否愿意参加非遗保护类的暑期社会实践?”时,84.2%的人表示愿意参加,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为志愿者参加,另有6.9%的人表达了参加保护活动的强烈意愿。虽然大部分人具有非遗保护的意愿,态度积极且也有活动需求,但目前高校此类社团数量少、活动少,提供给大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有限。而且,非遗方面的课程不多,大学生又缺少参与非遗保护实践的机会,主要依靠网络信息了解非遗。

  黄景春教授说,大学生在非遗保护方面虽然没有得到完整的教育,缺乏准确的理论知识,理解也较粗浅,但他们对非遗保护的参与热情很高。若能充实高校的非遗课程,让大学生掌握准确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的非遗理论,当他们接过我国非遗保护的接力棒后,一定能做得比当下更好。此外,非遗保护课程急需走向专业化,教学内容也亟待形成体系,课程的权重、性质都需要提升,科研人员的研究水平也需要提高。    

  首席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话题/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视觉/新民印象
   第A13版:视觉/新民印象
   第A14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8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A2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广告
传统文化传承 上海探索新路
拯救本地海洋非遗资源刻不容缓
延续与弘扬是全社会责任
大学生“非遗”认知水平亟待提升
多方共育未来“非遗”传承力量
新民晚报新视界A06大学生“非遗”认知水平亟待提升 2017-11-05 2 2017年11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