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生日聚会,林林总总,庆生的花样日见繁多。但相聚一堂,推杯换盏,最后点上生日蛋糕的蜡烛,在略显幽暗的氛围里,烛光摇曳,寿星双手合十祈福,众人唱起1893年由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镇幼儿园老师希尔姊妹创作的《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 to You)”,这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通行世界的庆生节目高潮。
每每参加庆生活动,我心头总会跳出“人生如戏”的字样来。
在社会的大舞台,人生确实充满了戏剧性,只是每人的戏份多寡不同,戏中的角色各异,若用一种势利的眼光来评估,恢弘的社会大戏,只要比官大官小、钱多钱少,那么人生之戏的高下,即可印证于“官帽”与“孔方兄”。然而,其实生活并没那么简单,如果你愿意转身,端坐在人生的戏台下,平心静气地品味个体的一出出人生“小戏”,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个儿很精彩的戏段,因此才有了万花筒般的社会戏剧。
举例说,我认识的一位谢先生,长在浙北山区,少小上学,每天往返四十里地,日餐一盒腌菜饭,专心苦读,高考一跃龙门,跨入京城名校,学成白手起家,下海创业,现为一家大型私企老板,日进斗金,出入豪车,居有别墅,年营利上亿。但其因终日为企业奔忙,疲于应酬,健康长期透支,已过天命之年,仍孤身一人。不少高学历、年轻貌美的姑娘,羡慕其不凡的创业成就,频频向其献爱心,无奈东西南北的奔波,蹉跎了谢先生一次次的良缘。另则,一位来自西北的高先生,仅初小学业,听说大城市可以赚大钱,跟着村上的几个小青年,一路南下,为赚路费,风餐露宿,支起一只小炉子,沿途设摊,现学现卖,从售卖一碗面开始,有模有样地将西北面点摊子,摆进大上海街口。高先生现在沪上经营一家三张桌子的小面馆,由单身进城,如今已成家立业。面馆晚间歇业时,同为外地来沪务工谋生的妻子,立马会将热菜热饭端上,看着戴着红领巾的儿子大口吃肉吃菜,一家人脸上泛着红光,生活得有滋有味。高先生还不时在其有些逼仄的面馆,邀上三两老乡把酒小聚,其乐融融。一位也是来自西北的企业家,喜好其正宗西北风情面食,曾愿意出资为高先生另觅地方做大面馆生意,但被他婉拒。
谢、高两位的生活现状,从社会大舞台看,一般以为是谢先生的戏份足、成就大,高先生虽然姓高,但在不少人的视野里,其戏份难入“上流”,因而“高尚”不起来。两人的戏码,孰高孰低?初晓一点书理的我,也常常觉得困惑。戴着世俗、传统的评判价值观的有色眼镜,往往会蒙骗人们的双眼,遮蔽事物的本相。当然,我也明白世俗与传统的东西终究得批判地借鉴,这才是正道。但是谢、高两位,平素在我眼里的角色戏份,依然不时错位。
一日,在谢先生的生日宴上,问其近况。他告曰:“企业经营虽多有波折,但现在政策利好,总体情况稳中求进,年末营收有望在同行中再拔头筹,开年还将有新的分公司陆续在各地推出。唯不如意处,父母年事渐高,期盼孙儿之心切切。唉!这事实在难解。”我见他话毕,那先前喜上眉梢的神情,瞬间由晴转阴了。不用说,他的人生大事,一时半会还是“没戏”。
话说那位小面馆老板高先生,据称其坚守薄利多销之策,面馆生意稳当;不仅如此,二胎政策放开后,其妻为其喜添千金。膝下儿女双全,高先生颇为愉悦自得,并认为赶上了好时代,吃剩有余的生活是最好的人生福气。高先生说,在西北小县城当了局长的表哥,经常在电话里羡慕他目前的生活哩。
谢、高两位的剧情仅就所见,展现的是社会大舞台的多重维度,虽还不能说两位人生大戏已见终结,但各自的戏份,大体显露端倪。对两个角色的演绎水平高下,相信各人有各自的评判。
这时,庆生的烛光,再次在我的笔尖晃悠起来,耳畔中英文生日之歌的音调,更似乎浸透了甜蜜的祝福,烛火也快乐地摇动起每个人的心房,我的心头忽然凸现出谢、高两位的面庞,并格外有意地在辨别他们面对生活时不同的笑容……
谁笑得更自然、更灿烂呢?夜深人静处,我不停地扪心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