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朱如安是一位骑行爱好者。30年来,就像申城众多骑行市民一样,朱如安的城市骑行史经历了:畅通,不畅,重新走向畅通。这样的变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于城市交通的结果。
今年,道路交通安全执法检查纳入市人大常委会重点执法监督项目。人们关注:契合绿色发展需要,“慢行交通”如何回归快节奏?
慢行交通,在申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1995年前,私家车未普及,慢行交通出行比例极高,看看当年的新闻照片,每天早晚高峰,自行车出行大军,铺天盖地,与之相匹配,城市慢行交通网络也较为完善。
1995年后,伴随出行机动化程度日渐提高,公安部门根据交通管理的需要设置了“禁非道路”,中心城慢行交通网络的连续性由此降低。
近几年,雾霾天气让人们认识到绿色交通的重要,因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的需要,更多人选择绿色交通方式。公众需求,也带动城市交通管理的嬗变。如今,无论作为公交接驳,还是短途出行,申城慢行交通的需求,日渐庞大;与之相对应,城市道路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对非机动车道的功能保障,重新被重视。
目前,申城“禁非道路”共177公里,中心城范围内达106公里。在交通大整治中,交通管理部门对中心城“禁非道路”的设置与运行情况重新评估,综合衡量交通状况,提出部分“禁非道路”的调整建议。一个好消息是——申城将有条件恢复非机动车通行的道路,这已纳入“2018年慢行交通改善项目”。
慢行交通,如何改善;慢行交通的节奏,如何“快”起来?近年来,多位市人大代表连续就此提出建议,来自行政职能部门的答复显示——
首当其冲的是完善非机动车停放设施。今年7月,申城交通管理部门颁布道路非机动车停放点设置技术导则,要求各区对属地,特别是轨交站点、公交站点的非机动停放设施排摸梳理,以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增设非机动车停放点。迄今,中心城区非机动车停放点长度约458公里,可停放非机动车约115万辆。
不可或缺的是完善慢行交通设施,包括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标志。自去年交通大整治以来,申城已推进31个慢行交通设施改善项目。迄今,已完成23项,涉及打通非机动车道断头路、增加机动车非机动车隔离护栏,年内将完成余下所有项目。此外,为优化禁非道路引导标志,市交通委优化完善南京东路、淮海路等主要“禁非道路”的标志设置,新增禁非引导标志33处。
2018年,在申城,无论是非机动车停放设施,还是慢行交通设施,都将持续改善。
慢行交通,一天天快起来,慢行交通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不过,慢行交通却也面临着一个大问题——共享单车的管理。
迄今,在沪运营共享单车企业共13家,共享单车达115万辆。规范这个庞然大物,《上海市鼓励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已颁布,对企业、政府、用户均提出要求。其中,面对共享单车企业恶性竞争,过度投放,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暂停新增车辆投放,并于今年9月4日部署各区整治清理,督促企业自行回收、调运。截至9月底,全市累计清理共享单车51.6万辆,企业自行调运至外省市约5万辆,调运至郊区约11万辆。治理共享单车,依法监管,是必须的,技术升级,是亟需的。目前,市交通委正在研究搭建信息平台,已与主要共享单车企业数据进行对接测试,并在杨浦区试点电子围栏技术应用。
而作为社会治理的一场重头戏,城市交通管理,同样离不开多元共治;让慢行交通的节奏快起来,同样需要充分听取民意,汲取民智。在人大代表的执法监督之外,市民巡访团、12345、12319……都是市民“啄木鸟”的行动渠道。对此,市交通管理部门的态度是——对市民公众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反馈,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此外,行政职能部门还将积极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共治,30家交通运输行业协会、企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些社会组织的服务、自律、协调和监督作用,都将被最大限度调动起来。
有了这些保障,申城慢行交通的快节奏,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