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至今,18年间程布娟和唐辉祖四处求医,踏上了漫漫治病道路。在他们的照料下,当初被医生断言活不过3个月的女孩,如今已长大成人。
天有不测风云 不幸降临
1987年8月6日,松江佘山镇的唐辉祖、程布娟夫妇领养了一名女婴,回家路上,夫妇俩给她取名唐兰,并把这一天当做她的生日。农村居住环境人多口杂,唐兰很小就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小孩子不明白“领养”的意义,只知道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自己要更懂事,更努力地学习,给父母争光。上幼儿园时她就表现突出,曾被评为镇上的“东方新苗苗”,念小学后也几乎每次考试都门门拿满分。她是老师的宠儿,是父母的骄傲,也是整个家族的掌上明珠。6年后,弟弟唐晨的出生,更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欢乐。
天有不测风云。12岁那年,唐兰突然成绩明显下滑,上课不再积极举手发言,字迹也变得歪歪扭扭。医院诊断结果如同晴天霹雳——肝豆状核变性,一种铜代谢功能紊乱的罕见疾病,少年患者平均只能再活5至7年。
记忆力衰退、双手莫名抽搐、两腿发软、吞咽困难……短短2个月,唐兰的症状一天比一天凶猛。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左邻右舍都劝夫妇俩不要孩子了,程布娟却辞了职,把女儿接回家悉心照料。
当时,他们的家庭月收入只有三四百元,而唐兰每个月医药费就要200多元。夫妻俩一边四处举债,一边缩衣节食,人家过年做红烧肉,他们就吃炒肉丝。此时,唐兰已无法使用双手,程布娟用调羹一口一口喂。唐兰的咽喉肌肉僵硬,连喝水都非常困难,食物到了嘴里经常咽不下去,呛出来,呛得满脸食物,把衣服也打湿了。程布娟一边帮她擦干净一边安慰她,擦完再喂,一顿饭得喂一个多小时。
得知异乡良医 全家出动
父母悉心照料,配合药物治疗,1年后,唐兰奇迹般地恢复了部分身体功能。可是,2003年,程布娟积劳成疾,因脑血管瘤病倒了。出院休养了一阵,程布娟重新找了份工作。上班后,她每天5时起床,做好全家人的早餐和女儿的午饭,中午回家喂女儿吃饭,照顾她上厕所。
2007年,偶然间得知合肥一家医院收治过相同病例,夫妻俩一人搀一边,带着女儿踏上了去合肥的求医路。合肥医院的治疗虽然有效,但代价不菲。路途遥远之外,住院时间短则三个星期,长则几个月,都需要人照顾,巨额医药费又无法报销。父母年纪逐渐大了,腿脚不便,唐兰心有愧疚,去了几次后提出不去了。几年来,唐兰的病通过药物治疗稳定下来,能独自在屋子里活动了,但出门还需要人搀扶。尽管病魔依旧折磨着她,但在坚强父母的感染下,她学会了自强自立,甚至通过网络经营小本生意。他们一家还在“家和礼赞”松江区第19届家庭教育宣传周暨2017年度“茸城美丽家庭”上获得表彰。
今年7月,程布娟再次发病送医,这次诊断结果为脑梗。她也哀叹过命运的不公,但抹完泪还是为自己打气:“只要有口气,我就一直搀着她走下去!”
通讯员 张小小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