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日子对小马哥面馆的业主叶女士来说,可谓五味杂陈,开了27年的面馆就这样没了。上午,她特地来到现场,悄悄地躲在一边跟相处了多年的“老伙伴”告别。当年政府为了解决叶女士一家生活临时搭建了小屋用作经营,她知道这是违法建筑,20多年来小面馆也确实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因此,天山街道上门约谈时,她很平静,也很配合。一个星期前她就在店门口张贴了通知书。“昨天下午2时,面馆结束了营业,我和伙计们一起把桌椅都搬空了。”天山路街道管理办副主任赵丽霞告诉记者,考虑到叶女士年纪大了,街道对她一家帮困救济和就业援助,同时也配合她在附近寻找合适的地方重新开业。面馆拆除后到底是补绿还是用作小区停车,赵丽霞说街道会听取居民意见,并结合周边环境整体规划而定。“我们希望拆违整改后,打造15分钟生活圈。”
长宁区天山路街道地处虹桥“井字形”核心区域,仅1.91平方公里的街道腹地上,沿街违法建筑、破墙开店、违法经营达867多家,涉及街道范围内所有的19个路段,总面积达6492平方米,很多还是上世纪90年代破墙开店的。一些沿街店铺长期经营餐饮、烧烤等,油烟噪声扰民,人行道油腻不堪,屋后违章搭建泛滥。
今年以来,根据“五违四必”整治工作部署,街道成立了由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破墙开店封门工作领导小组,街道同城管、物业等对所有店铺产权性质、工商登记信息逐一排摸。赵丽霞告诉记者,“封门同时会涉及到拆违,像仙霞路有户违法搭建已有几十年,现场查看难以分辨。城管天山中队到市城建档案馆调阅原始图纸,并同房办、物业商讨,又多次到现场勘查认定。最终确定拆除范围,确保了整治的合法性。”
这些商铺时间跨度大,情况比较复杂。像遵义路封门告知发放后发现,几十名业主持有“居改非”证明。街道为此专门设立工作组收集梳理这些证明,发现“居改非”证明共有5种版本。街道又请示区相关部门,最终形成答复口径,确保整治合法合规。公安、交警、城管、市容所等成立的联合执法小组开启“联合行动”模式,对有疑问、异议的商户当场答复。“对个别居民,如残疾人、无就业能力提出的生活保障等,街道通过补助帮扶做好基本生活保障,有就业能力的积极推荐就业。”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