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焕发全新生命力~~~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焕发全新生命力
非遗时尚混搭 编织锦绣中华
方翔
■ “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展上部分展品,图为大小竹灯系列 本版图片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 供图
■ “千里江山翠履霓裳”缂丝跨界礼服
■ 梁平竹帘蓝牙音箱
■ “格桑花”女士皮具包饰系列
■ 《夏之趣》编织银昆虫系列、竹球衍生品
  本报记者 方翔

  非遗与时尚,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近日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举行的“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展上,参加文化部/教育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18家院校的学员将非遗与设计跨界联合,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今年9月举行的2017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上,也曾发布过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的设计师联手非遗传承人的最新作品,惊艳现场观众,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中国非遗开始焕发新的生命力。

  别致传承人研培

  为了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从2015年开始实施。11月16日至17日,由文化部非遗司主办、上海大学承办的201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经验交流会在上海举行。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交流会上表示,就传统工艺而言,增强传承实践能力要帮助手工艺人获得和增强三个眼光:一是发现当地之美的眼光,用丰富的形式呈现当地的美;二是看世界的眼光,了解其他地方、其他国家的传统工艺是怎样传承发展的,在比较中得到借鉴和启发,在比较中提高文化自觉和自信,形成民族风、中国派、时代感的传统工艺;三是捕捉需求变化的眼光,不断丰富创作设计,拓展门类品种。

  同时,要强化“用”的观念,为当代生产生活所用,为人们丰富生活、提高生活品质所用,既要有用,也要好用。在帮助手工艺人丰富创作设计的同时,帮他们了解材料处理、功能设计、工具制作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必要知识,深化技术瓶颈问题研究,充实和完善传统工艺知识体系。

  在经验交流会同期举行的“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展上,展品涵盖刺绣、造纸、陶瓷、木雕、玉雕、珐琅、竹编、金工等诸多领域,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有实用性。凯里市苗银锻造技艺传承人刘兵携手设计师蒋熙,创作了银花丝锻造晚礼包《阡陌》。《阡陌》采用贵州苗族最常用的基本银花丝工艺,拉丝捻丝,组成带状,平行交错,编织穿插的手法,大胆抽象地体现类似“时空”“宇宙”的概念。

  2016竹艺研修班学员何红兵是东阳竹编的非遗传承人,曾参与修缮故宫倦勤斋、乾隆花园及宝座屏风等重要文物。在研修班的设计师跨界创作课程期间,PACC特邀两位荷兰设计师与何红兵跨界合作,2017年再次组织荷兰设计师在何红兵工作室驻地创作。利用竹柔韧的特性,传承人与设计师共同创造出大小竹灯系列作品,竹灯造型简约,色彩绚烂,富有线条感。

  “这些设计产品有些走得快,有些走得慢,每年设计周上,我们都会发布最新的成果,通过和消费者互动,了解他们的反馈,知道哪些适合批量,哪些需要改进。”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认为,非遗之美可以用现代表现方式进入城市生活,比如竹编在人们印象中往往和传统乡村联系在一起,在竹编万花筒公共艺术作品中,设计师请传承人首次采用了大胆的时尚配色,成为都市人自拍胜地。

  创新手工艺探索

  “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正是出于现实的需要。”在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看来,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能将我们的优秀历史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不过,传统手工艺复兴还需要更多探索。让非遗重回当代生活,需要获得年轻人的关注,需要时尚设计的介入,需要当代艺术的尝试开拓,现在还只是一个起步。

  传统生活中的非遗是适合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而要非遗回归,必须站在今天社会的审美和需求角度来创新地继承传统技艺。

  2015年羌绣保护传承项目是一次有益探索。时装设计师秦旭牵手羌绣90后传承人张居悦,共同创作完成一套浪漫的黑色法式礼服。传承人带着村子里四位从未走出过大山的羌族妇女,以青山蓝天为背景,在羌楼廊前一针一线赶制绣片;而设计师带着赶制出来的羌绣礼服与中国定制顶级设计力量齐聚巴黎,在高级定制圣地Les Suites展示了一周。中国非遗文化宝藏中的羌绣走到了国际时尚的最前沿。

  在现代商业社会背景下,在活跃的市场条件中生存并获得欢迎,需要具有相当的价格优势、功能优势、文化优势、营销优势等。非遗发展应当有效进入市场,成为具有高附加值和文化价值的流通商品,并与市场发生良好互动,成为带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力量和原动力。

  期待多米诺效应

  进入新世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符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遇一场空前的危机——在时代变革中,坚守着初心,却又难免为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所裹挟,有了迷茫之惑。许多非遗项目,由于与消费市场越来越远,难免进入“博物馆”的尴尬。也有不少非遗项目,其实用价值依然存在,但是由于与时代脱节,也面临被市场所淘汰。

  2016年,淘宝联合“故宫淘宝”发起的“非遗众筹”项目上线。高密剪纸、朱仙镇木版年画等传统年俗工艺品网上开售仅半天就被抢购一空。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传统工艺从一度被冷落到重新赢得市场,焕发了新的生机。

  可如何将这种“眼球效应”变成长期成果呢?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金江波坦言,当下是一个消费社会、商品社会,当非遗得不到需求的时候,技艺传承就只局限于师徒之间。非遗成为社会整体需求是希望,但作为文化消费品,有市场价值,才能刺激它继续延伸和扩大。

  “‘研培计划’让传承人更新理念,能把非遗融入地方重塑和乡村复兴的工程中,让传承从一个人到一个群体,从个体到社区,直至建成非遗村落、美丽乡村。”金江波说。

  一位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经在一个水乡小镇用10元买到了5个具有蓝印花布元素的小包。在他看来,正宗、高质量的非遗产品很难与价格低廉的劣质旅游纪念品竞争市场。产品销售不好,传承人收入低、生活困难,很可能影响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导致传承断档。

  非遗需要被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但更需要创新,需要设计,需要走入生活。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始终在寻找热爱非遗的设计师群体,并对设计师提供非遗培训,现在已经有一批经常合作的设计师团队,参与给非遗传承人的跨界课程和创作活动。

  “传统非遗项目能够与时尚设计师一起产生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巨大的效应。”章莉莉说,“我们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切入非遗创新,保护珍贵的非遗技艺,传承中国特有的非遗之美,融入时代创新思路,重新接轨消费市场,实现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助力上海打造时尚之都。”

  记者手记

  切忌急功近利

  现在,有些地方打着非遗传承保护之名,对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粗制滥造,鱼目混珠,以创新的名义从中渔利,这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是对非遗项目的极大伤害。

  同时,非遗传承保护还面临着只重形式、不重文化内涵的问题,这就需要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的交流不仅仅是浮于表面,而是应该更加脚踏实地,从非遗的内涵入手,寻找与创新的结合点,共同推动非遗项目在创新中获得传承。   方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热线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新民环球
   第A21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2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4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非遗时尚混搭 编织锦绣中华
新民晚报要闻A04非遗时尚混搭 编织锦绣中华 2017-11-23 2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