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在农村随处可见,它——筷子般粗细,两米来高,芦秆身上长满了芦叶,到了每年的九、十月份,每根芦秆顶上长岀一朵芦穗。芦苇一般生长在滩涂地上、河道旁、水沟边,一片片、一簇簇、一丛丛。它们虽然不像梧桐一样高大挺拔,也没有杨柳一样似水柔情。但她们有着鲜为人知的价值,其用途一点也不亚于梧桐和杨柳。
以前,农村人对芦苇这类最最普通不过的植物根本不在意,从未认识到它的价值和作用,所以随随便便地毁了、烧了。前几年,为了让河道整洁,河道两旁都做成混凝土材料的保塌坝。这样一来河道两旁的芦苇都长不出来了。近几年,农村人的生态意识越来越浓了,开始注重保护和营造生态环境。像我家乡崇明岛,为了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着手种植芦苇,营造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当然是首选,但造林要占耕地。而这小小的芦苇不占耕地,在滩涂上、河道旁、水沟边都能生长。一丛丛芦苇、一片片芦苇荡形成的大片绿色对生态环境、对气候都有着与森林湿地同样的作用。所以现在农村的芦苇又多了起来,一片片嫩绿随处可见。
芦苇是当年生植物,每年春节过后,天气开始转暖,地底下的芦笋就按捺不住寂寞,急切地刺破地表层、穿透枯枝败叶,在滩涂上,在河道边,在水沟边,齐刷刷地蹿出地面,来到这个世界,为大自然的美丽添姿添彩。渐渐抽长的芦叶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向你招手,向你点头致意……
记得孩提时代,有时我折一根芦秆,用芦叶折叠成一只风车的叶轮,穿在芦秆芯的顶尖之上,把芦秆高高举起,迎风跑去,风车轮叶会哗哗地转动,煞是好玩;有时用芦叶卷成一个小喇叭,吹起来嘀嘀哒、哒哒嘀,虽然没有美妙的音律,但也很有趣;有时还同小伙伴一起用芦叶折叠成小船,在河面上放船,伙伴们还把各自折叠的芦叶船命名为“航空母舰”、“驱逐舰”等等。看着一艘艘芦叶船顺着水流漂向远处,也把我们这些小脑瓜里幼稚的思绪带向了远方。
我家乡的长江畔的滩涂上,生长着千顷芦苇荡,它的根系非常发达,白白的芦根相互之间穿插缠绕,盘根错节。这种根系形态任你长江浪潮水流的冲刷,土壤也难以流失。而这白白的芦根,又是一种药材,用它煎汤喝,可以清肺排热,治疗咳嗽哮喘。芦苇荡还是鸟类最佳的栖息地,是鸟的世界,生活着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鸟儿,有江鸥、野鸭、布谷、黄鹂,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彩鸟,它们在芦苇荡里筑巢、孵卵、繁殖后代;它们在芦苇荡里玩耍、唱歌、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