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已是美国“黑五”单日枪支销售连续第三年打破纪录。2015年“黑五”,联邦调查局收到185345个购枪背景审查申请,打破2012年177170个的纪录;2016年,185713个购枪背景审查申请,同比增加0.2%;2017年,跃升至超过20.3万个,增幅超过9.5%。
随着枪支销售数字攀升的,还有美国枪击暴力犯罪死亡人数的屡创新高:就在最近两个月,美国接连发生恶性大规模枪击事件——10月1日,拉斯维加斯发生美国现代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大规模枪击案,造成至少58人死亡、546人受伤。11月5日,得克萨斯州一教堂发生该州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案,造成包括枪手在内的26人死亡、20人受伤。
作为美国控枪最重要的机制,购枪背景审查本应在源头上严格把控,使枪支不落入有暴力犯罪倾向者手中。然而,该机制本身存在诸多漏洞。审查只针对销售枪支的商店,私人之间交易不受限制,网络售枪更是监管盲区。每天购枪申请者数量众多,申请者只是简单填表,商店没有义务一一核实,联邦调查局也很难对数十万名申请者一一细致调查其背景、精神状态等细节,11月的得州枪击案就暴露出行凶者大量犯罪记录被“漏报”现象。
就在“黑五”前两天,美国司法部长塞申斯下令全面核查购枪背景审查数据库。得州枪击案枪手凯利在空军服役期间因暴打前妻和继子被军事法庭定罪,服刑一年,本该被禁止拥枪。然而空军未向联邦调查局通报凯利的犯罪记录,使他成了购枪背景审查数据库的漏网之鱼,顺利买到枪支。美国陆军参谋长米利承认,现役士兵案底漏报不仅是空军的问题,而且普遍存在于各军种,未通报的士兵案底占比“可能在10%到20%之间”。而这些人一旦重新拿起枪支,杀伤力比普通人更大。
控枪问题一直是美国社会难解之结,根深蒂固的个人拥枪传统、枪支销售商的强大游说力量、新媒体时代暴力文化的迅速传播、有效监管机制的缺乏,都使美国枪案悲剧有增无减。人人自危、继而寻求以暴制暴,美国只会陷入枪支销售数量与枪击死伤人数双双不断创新高的怪圈。
本报记者 丁珏华